下好“三步棋” 实现“撑杆跳”
——吉县蹚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柏山寺乡西岭基地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屯里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中垛乡矮化密植智慧管护
柏山寺乡花椒种植产业“鲜香”
苹果丰收乐开怀
金丝皇菊“金”光闪闪
柏山寺乡药材种植远近闻名
车城乡花生种植基地点“豆”成金
直播带货富了农家
吉昌镇“花艺工坊”花香袭人
吉昌镇萌宠乐园其乐无穷
初冬的吉县,正是果园冬管的关键时期,在田间地头,果农们都在抢抓农时给果树施肥,为明年苹果增产增收打好基础。在中垛乡马连滩村的265亩集体果园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政晖看着眼前冬季管护的场景,眼神中充满喜悦——这是马连滩村采取集体领办、村民入股的方式,抱团发展的有机苹果种植,明年预计收入将达到30余万元,等到盛果期,产值将达到300余万元。
马连滩村的发展图景是吉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县坚持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级干部包乡联村,量化细化考核指标,通过发展产业、盘活三资、引进优质项目等做法,全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有效打通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流通渠道。吉县将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根基、农民共同富裕的保障,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存量资产、干部状况“五个维度”深入推进,统筹一盘棋,划分了“一二三类”村,建立领导包联、创收奖励等制度,推动集体经济全方位壮大提质,三类村经济收入实现“撑杆跳”。截至目前,首批引进7名金融人才挂职乡镇副职,组建市场经营主体75个,打造产业基地50个,谋划实施发展项目119个。预计到今年年底,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村46个,占69.7%,有经营性收入村达100%。
下好“先手棋”
培育品牌促“一类村”带头领跑
时值严冬,天气寒冷,而吉昌镇上东村新开园的“花艺工坊”却温暖如春,坊内的绿植生机盎然,甚是喜人。一株株蝴蝶兰、杜鹃花、长寿花、百合花,花香扑鼻、色彩缤纷,让人眼前一亮,300多个花卉品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每种花卉都明码标价,供大家选购。这里还专门设置互动研学区,为少年儿童提供激发兴趣和动手实践的平台。
花坊是上东村特色产业之一,是吉县通过“一村一策”,综合上东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条件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吉昌镇党委宣传委员、包村干部王怡璇是上东村“蝶变”的见证者。上东村在央企定点帮扶下,打造了以游乐休闲、农耕体验、生态采摘、户外拓展为一体的农耕生态乐园。这种“村党组织+企业+农户”模式,让上东村与企业建起利益联结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预计突破百万元以上。
为确保村村有优质项目、有稳定收入、有发展活力,吉县充分发挥16个“一类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路径清晰、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完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旅游“拉动”、劳务服务“输出”、自主生产“经营”等方法,不断打造“文旅融合”“人力资源”等产业,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昔日的屯里镇太度村,只是国道旁一个普通的农业村,如今这里全力打造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山西样板,这里的“芃篱人家”投入运营,一座座美丽宜居的中式院落融合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元素,打造民宿建筑群,形成了集休闲、文化、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太度村采取集体资产股权化、运营管理专业化、经营收益多元化的“三化”运行模式,真正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芃篱人家’的房屋租赁费每年可使村集体保底收益35万元。从目前情况看,该乡村旅游项目今年可带动周边80余户群众共增收200余万元。”屯里镇党委副书记、太度村包村干部杨慧贤说。
中垛乡南光村成立宁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购多功能工程车、垃圾运输车、洒水车等大小设备22件,成立道路养护、卫生清扫、劳务保洁等5支队伍,承接驻地企业、本乡镇道路养护等服务,年增收50万元以上。
马连滩村围绕“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人才+村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吉县申牛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让农民变股民,同时承担全村果园的托管服务,从技术管理、物资购买等多方面都能享受优惠政策,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山乡巨变给村民们带来了“大实惠”,冯政晖说:“村里的13名机械操作手和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对果树进行日常管理。凭借这份打工收入,村民们人均年务工增收2万元至3万元,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路径清晰、产业基础良好的16个“一类村”,通过完善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品牌,持续增强造血功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县的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和路径。
下好“关键棋”
深挖潜力助“二类村”提速奔跑
“村里有了好产业,环境变好了,大家伙跟着能挣到钱。”车城乡兰家河村村民谈及家乡变化时兴致勃勃。兰家河村把“公房”变成“厂房”,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兴建沿街商铺、快捷宾馆,对外租赁获取收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让“沉睡”“躺平”的资产焕发生机、产生效益,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
吉县针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资产资源无法有效开发的38个“二类村”, 引导各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通过政策、项目支撑,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土地“资源”变“资产”。在屯里镇桑峨村,这里把村集体和农户分散零碎、经营效益低的500余亩土地置换整合起来,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进资本发展特色产业,以每亩700元流转给驻地企业,除农户承包金外,村集体年收入4.9万元,土地的“含金量”有效增加。除此之外,屯里镇回宫村、柏山寺乡马泉头村等9个村向新型经营主体或驻地企业打包流转,也获得了补偿收益,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5至15万元。
以屯里镇桑峨村为例,土地“资源”变“资产”的效果正在外溢,昔日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越来越多的村子通过资本运营让“资金”变“股金”,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部分村集体将自有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土地补偿款等入股企业,实现了按股分红。车城乡车城村、柏坡底村、曹井村将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入股林富源果库,每村每年保底收益有4.6万元。
壶口镇雷家庄村新建的红薯淀粉粉条加工厂已投入生产,收益稳稳当当;车城乡窑科村建设的果脯加工厂也已投入使用,每年有3万元租金。此外,壶口镇真村和车城乡朱家堡村等6个村通过村集体建设标准牛、羊养殖场,由村委动员“乡贤”租赁场地发展养殖业,有效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双”盈利。
“一类村”示范引领,“二类村”提档加速。如今,全县38个“二类村”发展势头强劲,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一个个乡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
下好“制胜棋”
抱团发展让“三类村”全力跟跑
村级集体经济“一盘棋”,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吉县县委、县政府的担当和魄力。
如何让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较差、资源相对匮乏、发展路径不明的13个“三类村”实现发展、全力跟跑,这才是制胜的关键。吉县结合各村实际,通过抱团发展、兜底保障等措施,让村集体经济统筹发展,团队合作,打造共赢,推动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美丽蝶变。
柏山寺乡的大庄村探索出“村村联合、抱团发展”的模式,整合9个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利用闲置场地,建成了西岭培训基地。该基地包括餐厅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建成后当年就产生了效益,一场又一场的农技培训都在这里举行,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同时,村民也能持续“充电”。
“大庄村用两年的时间打破了村级集体经济仅依靠土地承包和光伏发电增收的单一局面,通过多村抱团发展,探索出多元化培训促增收的新路径。”柏山寺乡党委组织委员刘成龙说,“大庄村的集体经济火了,村民跟着收入增加了,村民和集体有了深度的利益联结,产业振兴才有内生动力。”
有9个村的“资金”加持凝聚合力,大庄村有效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乘数效应”。在打造西岭培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同时,和吉县果树研究所联合建设了西岭双千亩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集研发、培育、推广于一体,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9个村一起“破壳”迎新生,跑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走进壶口镇,一座全链条服务的电商仓储物流中心,映入眼帘。从去年以来,该镇把位置相对偏僻4个村的扶持资金进行整合,跨村域建设了该中心,形成苹果“生产+采摘+存储+电商+物流”全链条服务模式,每村每年能够增收5万元,通过抱团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该中心的运营给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不需要外出务工,就近工作有钱赚,日子越过越红火。
“抱团发展”推动集体经济美丽蝶变是一个创新探索,也便于集腋成裘,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如今,一个个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由少到多、稳步增加的发展历程,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预计达2400万元,46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以上,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以前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总是摸不着门路,现在有了方向,动力也更足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的日子总会越过越红火。”“大河有水,小河才满。跟着村里发展的脚步走,咱们肯定差不了。”“只要村集体有钱了,咱们村也会越建越好。”这是吉县各村村民的普遍心声。
如今,吉县三镇四乡的7个社区、66个行政村处处呈现产业兴旺、民心齐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里的苹果示范园、技能培训中心、劳务公司等一个个村级集体产业正成为推动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让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有了更大的底气,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在这里上演,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祁欣
图片由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