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组建产业联盟壮大提质农村集体经济纪实

2023-06-03 09:48: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产业“百花齐放” 筑梦“富民强村”

——蒲县组建产业联盟壮大提质农村集体经济纪实

市县村发公司签约仪式现场

薛关镇薛关村果蔬大棚种植产业联盟

山中乡白家庄村“百亩果园百头牛”产业联盟

黑龙关镇中垛村晋南黄牛养殖产业联盟

黑龙关镇中垛村饲草加工产业联盟

蒲城镇曹家庄村旱地蔬菜产业联盟

  上千亩高标准农田由近及远,延伸至如黛青山的山脚下,大片的农作物成排成列,长势正盛;现代化的牧场里徜徉着饲草的清香,200余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初夏时节的蒲县黑龙关镇中垛村,一派产业兴旺的振兴图景。

  中垛村的产业发展只是蒲县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一个缩影。在蒲县,无论是广袤平坦的塬面、层层递进的梯田,还是蜿蜒的昕水河沿岸,处处呈现出农村产业“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蒲县县委将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课题,强化县级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全域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

  2022年,蒲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2281万元,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36个,占53.7%,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全域统筹 高标推动

  站在山中乡白家庄村的百亩果园地垄处,一排排“秦脆”品种苹果树枝叶繁茂,三千余米的引水管道直达地头,由牛场提供的肥料整齐堆放。

  “这百亩果园的土地流转回来后,我们下大力气进行了平整改造,经过平整、挖坑、拉线、栽苗等工作,当年就实现了生态种养循环。”白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安红平说,“发展种植养殖,白家庄村有优势。这里温差大,无霜期长,具备苹果种植技术的农户多。我们还建起了‘百头牛’养殖场,形成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生态循环发展格局,力争五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逾百万元的目标。”

  白家庄村的“百亩果园百头牛”项目由白家庄、川南岭两个村与山中乡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产业联盟进行实施,采取“企业+集体+农户”合股联营模式。与该项目毗邻的还有山中乡绿色山中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将投资300万元,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室、林业发展纪念亭、农耕采摘体验园、综合网络销售平台等,建成后将与“百亩果园百头牛”项目共同形成集“教育培训、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综合体。

  蒲县县委把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摆在重要位置,全域统筹、高标推动,构建起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成立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联盟评估、项目审批、资金整合、金融保险、资金监管、法律咨询等7个工作组,并根据工作需要,统筹纳入36个职能单位,明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做到机构、人员、经费配置到位,确保高位推进、高效运转。

  通过调研摸底、座谈问计,蒲县结合乡村发展相关政策,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组建产业联盟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蒲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蒲县培育高素质农民支持产业联盟发展实施方案》《蒲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规范性文件,为产业联盟发展提供了制度遵循,指导乡村两级照着干、跟着干、比着干。

  蒲县县委书记杨晓舟,县委副书记、县长薛向阳多次专题研究产业联盟壮大提质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研究解决产业联盟政策文件制定、示范项目打造、扶持资金拨付等重大问题。

  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领导小组实行产业联盟周调度工作会议制度,组织召开调度会议、现场观摩会,对重要工作及时推进、重大问题快速化解,有力推动产业联盟项目落地。

  蒲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蒲县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三年规划》,统筹谋划集体经济发展与稳粮保供、农业规模经营,以地域相邻连片布局、链条相连规模布局、要素相补融合布局、项目主导分类布局等方式,精准规划布局16个产业区,推动村村、村企联合,农村养殖、种植、综合加工等产业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调整优化原农经服务中心工作职能,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全县集体经济的产业规划、项目评审、主体培育、资金分配等工作。

  持续投入 集聚要素

  波光粼粼的昕水河沿岸,一座座大棚比肩接踵。棚里满眼翠绿,生机盎然,嫩绿的黄瓜、大红的西红柿垂吊在粗壮的藤蔓上,劳作的农民穿梭其中,采摘下的蔬菜整整齐齐装满了筐……大棚种植是薛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全村有207座果蔬大棚。

  2022年,薛关村与略东村、乔子滩村组建果蔬大棚种植产业联盟,统筹整合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借鉴“物业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和改造了67座大棚,对大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薛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反翠说:“薛关村村委会作为经营主体,连续3年每年给略东村、乔子滩村3万元的分红,由此实现了3个村的集体经济增收。”

  薛关村新建和改建67座大棚总投资的699万元就来自蒲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

  位于中垛村的茂洲牧业晋南黄牛养殖产业联盟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村集体投资入股40万元,县扶持资金680万元,企业投资2280万元。中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东升说:“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方式,盘活农村土地、闲置厂房,以企业销售渠道、管理经验、优势产品为支撑,促进产业发展与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壮大。”

  7800余万元——这是2022年蒲县整合投入的各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数额。蒲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导向,通过多元渠道筹措,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渠道。财政保障一批,出台持续支持政策,预算2300万元用于产业项目资金,每年以10%递增;统筹整合一批,安排各类涉农资金2000余万元、提取土地出让收益700万元、矿业权出让收益400万元,每年以10%递增;多方撬动一批,引导国有、集体、民营等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参与集体经济项目,促进良性互动、提质倍增,累计撬动社会资金2100多万元;结对帮扶一批,引导工矿企业“一村一企”精准对接,争取帮扶资金330余万元。

  蒲县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小弱散”现状,着力破除村域壁垒,统筹整合人才、资金、资产、项目、市场等项目发展必需“五要素”,精准推动要素集聚,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推动村村联合共同发展。

  “通过村自查、乡调查、县核查的方式,全面起底66个村的产业带头人、集体资金、闲置校舍厂房、土地资源、龙头企业等情况,逐村分析发展优势、建立要素台账,由村村、村企自主组合或县乡协调组合结成联盟,通过技术联用、市场联拓、资源联享、人才联培等系列措施,助推‘五要素’适配共享、组建联盟。”蒲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金军说,“对‘五要素’齐全的村,补强要素组盟、带着别人干;对具备3至4种要素的村,补齐要素组盟、与他人合伙干;对仅具备1至2种利好要素的村,以要素入盟、跟着别人干。”

  蒲城镇曹家庄村与韩店村合作组建了旱地蔬菜产业联盟,建设集种植、包装、储藏、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发展千亩旱地蔬菜,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曹家庄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理事长曹建昌说:“我们采取‘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耕地1000亩,科学挑选蔬菜品种,逐年扩大种植规模,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南瓜、大葱、胡萝卜、白菜等旱地蔬菜规模化种植,探索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助力村集体和村民稳步增收。”

  黑龙关镇中垛村、黎掌村成立鸿业秸秆回收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饲草加工,与茂洲牧业组建了产业联盟,将回收加工的饲草销售给茂洲牧场,实施秸秆再利用,有效解决了茂洲牛业公司饲草收储难、供应难的问题;古县乡农机服务联盟由以好义村和古县村组成,依托绿野农机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农机服务,解决了春耕春播、秋粮收获难题,通过联盟模式实现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集体经济的多赢目标。

  增效增收 家园更美

  “蒲县出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乡镇申请、村级使用、部门监管,150万元以下的项目直接拨付到位,150万元以上的按进度即到即办、快速拨付,强化资金使用监管。”蒲县村发公司董事长张亮亮说,“去年,我们与村民委员会、产业联盟经营主体分别签订资金管理运营委托协议66份,下拨资金4119.8万元,收回收益金268.188万元。”

  蒲县通过设立专家教授工作站、乡镇人才服务驿站及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服务,为8个乡镇人才服务驿站安排35名畜牧、果业专家,提供农业类服务指导,66名大学生全部到村担任报账员,规范化管理集体资产。蒲县出台了农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办法,强化激励作用,去年通过“月排名、季观摩、年终评”考评体系,共评选出6个集体经济发展突出贡献村。

  一个个村集体在实现产业增效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农户增收。古县乡文城村实施了智慧果园项目,村集体流转果园100亩,采用精细化管理,让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到果园打工,当年就实现了苹果产量的大幅提升和村民的显著增收。村民刘保生有3块果园共12亩,已经全部流转给集体,每年能拿到1.6万余元,在果园打工还能收入1万余元。他说:“以前自己种植没技术,收入少。流转出去以后,现在同样是这片果园,每年多收入1万多元。”

  中垛村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30余户村民就业,促进1200户玉米种植农户增收。村民刘记生说:“我是脱贫户,现在和老伴都在茂洲牧场打工,足不出村就可以有小10万元的年收入。”

  薛关村的大棚种植产业让村里的劳动力有了在“家门口打工”的途径,全村有500多人从事大棚种植,其中有200多名在大棚打工的村民都是脱贫户和年龄较大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村民郭方在大棚里负责技术,每月工资3000元,他说:“每天十分钟就从家到了棚里,打工挣钱和照顾家里两不误。”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垛村盯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把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公益事业,以“道德银行+”为载体,打造了“五位一体”公共服务新品牌;曹家庄村把收益用于环境整治、小巷绿化、水电管路维护,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村民的心坎上;文城村开展了村容美化、水网改造、道路硬化改造等工程,实现了生活垃圾日扫日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薛关村在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投资17万余元改造了11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投资46万元完成了520国道沿线和村主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投资17万元进行了环境整治……

  如今的蒲伊大地,66个农村全部呈现出“村村联动,区域发展”“村企联动,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广袤的田畴沃野间处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景象,一个个村集体在村强民富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记者 柴云祥

  图片由柴云祥、蒲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