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来槐荫正蓊蔚 满城青绿遮望眼
——洪洞县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品质纪实
清晨,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沐浴着朝阳,三三两两的市民结伴慢跑健身;晌午,涧河公园里,含饴弄孙的老人正其乐融融唠着家常;夜晚,古槐路沿线,华灯闪烁、夜色阑珊,匆匆晚归的行人,在“打造幸福宜居园林城市”口袋绿地掏出手机自拍打卡,为一天的忙碌画下句号。
入夏的洪洞城内,草木蔓发繁花胜,槐荫正浓怡人乐。
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建成区面积约14.6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等荣誉,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有着“华夏根祖圣地·幸福老家洪洞”的美誉。
当前,洪洞县正聚焦率先走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临汾发展大局,锚定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排头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标杆县“五大定位”,突出项目攻坚、营商环境、文明创建、改革创新、安全稳定“五大抓手”,踏石留印,久久为功,迈上了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新征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洪洞县委、县政府坚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组织领导、专业支撑、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风貌特色,坚持补短板、强基础、提品质、创品牌、惠民生,强力实施“一心二带四轴八园多节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断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品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厚植生态园林底蕴。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持续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品质的有力保障。该县通过狠抓顶层推动、执法管理、精细管理三个维度,压紧压实责任,强化协调配合,认真履职尽责,确保创园工作深入推进。狠抓顶层推动。洪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制定了《洪洞县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多次实地调研,专题听取汇报,对口袋公园、街边绿地、园林网红打卡地亲自谋划、亲自安排、亲自推动;洪洞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向辉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推进会,拨付专项工作经费,督促工作落实。狠抓执法管理。打造“执法+监管”联动机制,设立受理工作机构,通过“受理-初核-执法”联动方式,对附属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区域绿地实施分类属地监管;对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破坏城市绿地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未经批准的临时占用绿地,擅自砍伐、移植、修剪树木,迁移古树名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罚。狠抓精细管理。全面推行养护管理责任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与考核,以园林绿化精细化养护管理为准则,对全县绿地实行片区负责制,实行分段包片、责任到人,实现辖区内的行道树、绿地,游园及公共设施管理全覆盖。全县形成了县委、县政府统一调度、部门联动落实的运行机制。
答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必须有科学、专业的力量做支撑。该县坚持专业指导。认真对照住建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要求,深入调研,系统掌握全县绿化总量及各类绿地分布情况,编制遥感测评报告,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科学分析,形成专业化、体系化建议,精准指导园林绿化建设。坚持完善规划。全面梳理《洪洞县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2-2030)等15项专项规划,对标住建部新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公园体系规划》和《绿道专项规划》,补充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城市绿线系统规划》《古树名木专项规划》等7项规划。坚持绿线管控。明确各类绿地绿线控制范围,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公园广场明显位置公示,不断加强城市绿地、公园绿地及各类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的建设保护。
绿色,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底蕴。聚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园林城市,该县注重项目带动,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秉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增趣添色”理念,加大对中心城区、老城区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坚持“见缝插绿”,打造“一园一品”,实施了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建成2个综合公园、3个社区公园、2个专类公园、8个小游园,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71%,切实提高了城市环境宜居度和城市品位。注重文化拉动。积极推进园林文化传播,将文化建园理念贯穿园林绿化改造,积极开展园林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积极推动园林园艺文化进社区、进医院、进家庭、进校园。注重宣教引导。在城市主干道路、公园、游园等醒目位置新增6块户外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爱绿护绿宣传片,提高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人人参与城市绿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如何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为市民打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围绕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微环境”,该县积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实施园林城市“细胞工程”,全面提升单位、小区庭院的绿化品位和档次,丰富城市亮点,成功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40余家,园林式居住单位(小区)达标率53%。围绕打造城市休闲“慢生活”,推进林荫道路建设,因地制宜优化树种,广泛栽植国槐、法桐、垂柳等本地适生植物,加大对银杏、合欢、柿子树等树种的引植力度,城市林荫路覆盖率达75.57%,营造了多彩的季节景观。围绕打造园林城市“绿品牌”,以“景观式造街、园林式建城”为原则,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绿化、景化、亮化、彩化景观提升,在城市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交通要道、公园广场等地段实施小微绿地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网红打卡地等内容的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了12处园林网红打卡地,道路绿化达标率85.84%,形成了“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效果。
绿地、湿地不仅是城市绿意的烘托,更是城市安全韧性的重要依托。该县强化底线思维,在提升园林城市品质中不断加强蓝绿空间交织建设,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定位的有机衔接,修复河道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公园绿地、绿色游憩空间,营造水绿一体城市景观网络系统,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截至2021年底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达49.6%。加强防灾避险绿地保障建设,结合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统筹配备消防、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满足避险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加大各相关部门的保障任务,加强防灾公园和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开展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公园防灾避险服务功能。该县纳入防灾避险体系的公园绿地2个,已建成2个。加强城市湿地建设,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总方针,编制《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按照“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五大功能区规划建设,使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共实施植被和水禽栖息地恢复、封滩育草工程1071亩,建成300亩生态植物园和40余万平方米的荷花长廊。申报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并被认定为“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城市湿地保护实施率和城市生态廊道达标率达到100%。
一棵棵树,不仅是绿色生态福祉的载体,更寄托着浓浓乡愁,沉淀着历史文化。该县将保留风貌特色作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品质的一项重要课题,聚焦历史文脉传承,编制《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建立全县公园保护名录,划定公园保护范围线,不断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富有历史内涵的城市景观,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率达到100%。聚焦古树名木保护,印发《洪洞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洪洞县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实施方案》,对建成区内的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立古树名木档案齐全。目前,建档立卡古树名木26株,后备资源15株,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达到100%。聚焦园林队伍建设,近两年组织开展技能竞赛10余次,专业培训20余次,不断提升园林绿化队伍水平和专业技能,引进园林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指导园林绿化的全过程,同时对工程建设中各项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进行监督管理,保障绿化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当下的槐乡大地,爱绿,已成为全体市民的思想共识;增绿,已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护绿,已成为全体市民的文明行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秀美园林城市画卷,正在槐乡大地铺展开来。
照片由洪洞县委宣传部新闻股、洪洞县文联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