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申遗技术路径 建立共议共享机制
李青雁与五镇联合申遗专家组座谈
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与五镇联合申遗专家组开展座谈
临汾新闻网讯 8月1日,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与五镇联合申遗专家组开展座谈,共同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筹备工作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镇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灿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史,是华夏山岳祭祀社稷安邦的主要活动,毫无间断地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其文化遗存与史料积淀是一份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五大镇山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镇山文化同根同源。为推动申遗工作顺利进行,经“五镇”所在地政府共同协商,2022年9月“五镇”代表共同签订了《中国五镇联合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快各自镇山的遗产价值研究、保护规划制定、遗产点确定等,为申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座谈会上,五镇联合申遗专家组组成人员就世界遗产委员会申遗规则、国内申遗形势变化、现阶段申遗工作进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协商。
李青雁表示,霍州市坚决支持五镇联合申遗工作,将与其余“四镇”一起在构建工作格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作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密切加强合作,快速补齐短板,合力推动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希望专家组能够科学制定计划,明晰目标任务,确定工作时限,通过厘清申遗技术路径、建立研究成果共议共享机制、统一申遗技术标准等举措,推动申遗工作取得新进展、再上新台阶。(秦国栋 晁 琰)
强化底线思维 压紧压实责任
张可新实地检查防汛工作
霍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可新实地检查防汛工作
7月30日,霍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可新实地检查该市防汛工作。他强调,当前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预防为主、未雨绸缪,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强化底线思维,压紧压实责任,严阵以待、闻“汛”而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各项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霍州市气象局,张可新听取近期天气气象及本次降雨过程服务情况的汇报,查看了雷达回波图、区域自动站点数据等,对当前该市天气气象进行分析会商;要求气象部门要精准监测天气变化,准确掌握雨情、水情、汛情,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预警,切实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在西城华府项目施工工地、白龙镇、汾河沿线月亮湾段,张可新详细了解了项目施工进度、防汛工作和安全生产等情况,认真查看了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和值班值守以及汾河水流情况。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防汛安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好防汛准备工作;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时刻保持讯令畅通,高效做好应急处置,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要密切监测河水流量,强化洪水调度,提高分洪排涝能力,确保行洪安全,平稳度汛。
在白龙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张可新详细了解点位现状和防灾措施落实情况,他强调,镇、村两级干部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力度,全方位对辖区内老旧房屋、危房、低洼地住户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区域进行排查,密切关注雨情变化,视情况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严防发生次生灾害;要周密细致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备齐备足各类防汛物资,确保险情出现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形式普及防灾、识灾、避灾知识,全方位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筑牢安全防线,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秦国栋)
霍州市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初审验收
7月31日至8月1日,省文化和旅游厅改革发展处副处长陈伟刚带领省级验收专家组一行来到霍州市,对该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进行初审验收。
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可新等霍州市领导一同参加验收。
陈伟刚一行先后来到霍州市全域旅游指挥中心、七里峪景区游客中心、霍州市旅游集散中心、霍州署等地,通过明察暗访、实地调研、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等方式,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重点围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品牌影响、创新示范等8个方面,对该市的创建工作做了逐项对标查验。
在创建验收会上,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汇报了该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近年来,霍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山一署一垣”优势景点载体,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富民的重要产业,举全市之力推进霍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由霍州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霍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挥部,健全完善管理机构、政策体系、综合监管体系,积极盘活全域旅游要素,打造多元全域旅游,安全保障全域旅游,全面提升霍州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经过专家提问交流后,专家组宣布霍州市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初审验收。
陈伟刚对霍州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给予肯定,希望霍州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对标完善创建标准,在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等方面补短强弱,整合现有元素,在深度推进“旅游+”上做文章,持续叫响“镇山之首、州署之冠、霍姓之源、锣鼓之乡”品牌,切实把霍州特有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提高全域旅游供给水平,着力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文旅支撑;要对标完善创建材料,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形成全域旅游创建的霍州模式;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持续推进霍州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李青雁、张可新一致表示,霍州将以本次评审验收为契机,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指导意见,列出整改清单,逐条逐项整改落实,扬长补短,持续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将会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紧密联系,不断催生新项目、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创建工作与推动霍州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互促共进。(乔碧哲 贺建明)
擦亮全域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
霍州署历史厚重
山乡巨变冯南垣
七里峪山门广场
人间烟火气,霍州七里峪!自7月中旬以来,霍州市在七里峪景区举行的森林音乐季系列活动,为人们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旅体验,也让世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文旅资源富集的城市。
霍州,古为尧都畿辅,东依太行山,西靠吕梁山,汾河纵贯境内,灵山秀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威风锣鼓之乡、中国年馍之乡、中国门神之乡、剪纸之乡、武术之乡。尤其是中镇霍山生态良好,风景如画,散布着七里峪、陶唐峪、悬泉山、油盆峪、蝴蝶谷等一批风光秀丽的自然景区。
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以游客视角为主视角,围绕打造“山水霍州·熨帖之州”品牌,认真解构该市的文旅资源,大力实施“加快转型蹚新路、争先进位勇赶超”总体战略和文旅强市工程,始终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提升传统旅游要素,加快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大力促进“旅游+”融合发展,以“一山一署一垣”为依托,市域景点实现“串珠成链”,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日趋成熟,“畅享全域旅游”新格局蔚然成型。
政策加持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上新台阶
霍州作为资源枯竭城市,文旅产业被视作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近年来,霍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扬优势、求突破、创品牌,紧紧围绕“一山一署一垣”优势景点载体,以“全面布局、整体提升,全景打造、城乡协同”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推动业态融合、品牌塑造、资源保护和服务完善,以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该市经济转型、产业富民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霍州市按照“产业联合、城乡一体”的要求,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动李曹镇5个村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陶唐峪义城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千亩玫瑰示范产业基地落地实施;退沙街道许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使霍州成为展示厚重山西、尧地临汾独特人文魅力的“最美窗口”。
提质增效
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
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离不开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人文气质与旅游品牌的互相成就。
霍州市强化“服务即产品、服务即体验”意识,以优质服务保障全域旅游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大旅游带动大产业、大产业释放大效应”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近年来,霍州市坚持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交通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持续叫响“中镇霍山·华夏州署”“山水霍州·熨帖之州”等文旅名片,高标准推进七里峪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文旅先行示范区建设,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七里峪森林康养酒店,投资约4000万元新建五龙壑森林康养步道及周边景观,意在实现“景点旅游”向“景区旅游”转变。与此同时,还创造“主客共享”的城乡空间,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全面优化升级。
重点培养
创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文旅融合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而打造品牌文旅活动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近两年,霍州市结合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红色资源,进一步发掘地方文旅IP,强调“文化赋能”,全力打造以霍州年馍、威风锣鼓为龙头的霍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引擎,在全国各种大型博览会、旅游推介会高调亮相,重点推介。深入开展以政府主导的威风锣鼓“四进”活动,霍州市参与人数累计达到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厚植了民间非遗的肥根沃土。持续举办“中镇霍山·华夏州署”旅游节活动。积极开展“晋情消费·悦享霍州”“寻根·铸魂·悦生活”等系列活动,召开了“迎宗亲·兴霍州·携手筑梦”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中国·霍州教育产业发展论坛”、中国镇山文化高层论坛、“霍州杯”黄河流域九省花馍展演、“鼓舞山河·奋进霍州”千人锣鼓展演系列活动,一系列举措拓宽了旅游市场的“增长盘”,为文旅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与此同时,该市还在师庄乡冯南垣村打造了红色研学和党政培训新亮点,坚持尊重乡土风貌,微更新、轻改造、精提升,编制《冯南垣片区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了初心讲堂、乡村记忆馆等项目,对古道、驿站、茶坊、烽火台等文物古迹进行修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强化管理
提升全域旅游新效能
全域旅游能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执行力强的文旅综合治理体系。
对此,霍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全域旅游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霍州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的霍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挥部。同时,成立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与霍州市公安局联合成立重点景区派出所,集中乡镇骨干、应急队员、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常态化的旅游联合执法和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
霍州市还建立健全了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制定旅游市场诚信建设“红黑榜”,开展旅游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接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 在各景区、各乡村旅游点、各涉旅企业公共区域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
为在霍州全市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体验消费环境,霍州市还积极突破交通瓶颈,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2.6平方公里扩大至2022年的16.9平方公里,形成了“十纵四横”的城市骨架,城镇化率提升至68%,新建城市天桥、小游园、停车场等市政设施16处,建成203公里乡村旅游公路,实现了“点连片、片成区”的霍州旅游发展交通大格局。
自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霍州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勇气和担当,以全域旅游为总抓手,驱动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建设,带动全民致富,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将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利用深度融合,走出了资源型产业主导向旅游引领的城市产业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该市将有更加多元化的文旅产品触达大众,实现由“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转变,让更多的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熨帖之州”的魅力。(邢 呈)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