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壶峡瀑布 卫明星 摄
千年唐松郁郁葱葱
中镇庙“大明诏旨”碑
“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授牌仪式
栈道寻趣
天然氧吧
老爷顶云海
霍山精灵“岳岳”
蜿蜒起伏满目苍翠 卫明星 摄
造父纪念堂 赵玉虎 摄
临汾新闻网讯 霍岳巍巍,群峰竞秀。深藏其间的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是一处旅游康养的好去处。
“走遍山水间,心归兴唐寺”,一句颇具人情味的口号,就是这个新近开园的景区发出的热情邀约。
历史文脉激活地域资源
重峰叠峦、逶迤绵亘的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从空中俯瞰,其以雄伟磅礴之势,凌驾于晋中、晋南盆地之上。
霍山谓之“中镇”,与我国古代的山岳崇拜不无关系。据《禹贡》注, 霍山最早为冀州之镇山,《周礼·职方氏》载“九州之镇山,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移。惟冀州据北方,地最广邈,河东尤认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求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
作为昔日祭祀中镇霍山的庙宇,中镇庙自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就山立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自刚刚修葺完工的山门拾级而上,依然能从遗址上留存的附着物窥见它的非凡气象。
甬道右侧是一座古朴的砖亭,亭中竖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秀峙中区”四个遒劲大字,为康熙四十二年的御笔;殿址东侧,雕梁画栋的碑亭里是现存最大的明太祖封山圣旨碑。资料显示,这通石碑立于洪武三年,碑高两丈、宽八尺、厚二尺,下有巨大石龟背驮,故又称“龟驮碑”。碑冠高六尺,前后均雕刻“二龙戏珠”,正面额题篆书“大明诏旨”四字;寝宫两侧连廊下,或立或嵌的历代碑碣也在岁月消逝中无声地述说着中镇庙曾经的荣光。
谈起这些,有着36年工作经历的文保员孙伟总是滔滔不绝。他介绍,2022年4月文物工作者开始发掘中镇庙殿堂基址,并进行抢救性保护;今年7月完成了中镇庙碑廊建设,目前现存碑碣一百余块。这些石刻,上起唐楷之端劲,中接宋元之浑朴,下及明清之多貌,“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华夏史,与汗牛充栋的史册相互辉映。”
一通通碑碣镌刻着久已远去的历史,成为兴唐寺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兴唐寺、马刨泉、慈云寺、玄帝宫、造父纪念堂、休粮宝刹、商柏唐松……这些隐匿于乡野间的历史遗珍,同样为当地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灵魂。
文化为魂,绿色为本。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则为当地文旅康养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由于地处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这里山势雄伟、风光秀丽、林木葱郁、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89.1%,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4000至8000个,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1.3万个,比官方规定的“超清新”达标指数要高3-5倍。林区内有136种野生动物、800余种植物。尤其是核心区内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峡谷幽深,流泉飞瀑遍布,自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春看百花,夏听松涛,秋观红叶,冬赏飞雪,云海日出四季常在”。置身其间,人们会顿觉神清气爽、惬意舒心,加之沿途“点缀”着石壶峡瀑布和十八盘、洗心泉、天马峰、打鼓泉等自然景观,实在不失为清凉胜境。
“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凉”资源变成“热”产业。近年来避暑游、康养游的方兴未艾让坐拥独特自然资源的兴唐寺乡觅到了发展契机。
经过前期论证,兴唐寺乡党委、政府确立了“一带贯穿、双核带动、三区联动”发展体系,打造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一带”即依托霍山生态乡村走廊,打造霍山西麓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森林乡村绿道系统,串联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及田园产业项目。“双核”为打造兴唐寺森林康养小镇、霍山西入口石壶峡生态旅游区为两大核心吸引,通过景村一体,形成全乡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动核心区。“三区”为东部霍山森林生态涵养区、中部景村融合乡村休闲区、西部产村一体产业示范区。
2021年,当地率先成立全市首家乡镇级村发公司——兴唐寺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山西霍业旅游有限公司实施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的开发建设。霍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项目总投资7.6亿元,一期项目为2021年至2023年,投资2.2亿元,完成生态停车场、2035景观步道、石壶峡核心景区、老爷顶观景平台、2035特色商业区、文旅康养休闲区、景观农业产业园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二期为2023年至2025年,投资3.8亿元,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安子坪综合服务中心、慈云寺、魁星楼、柏树泉、兴唐寺景点打造;三期为2025年至2027年,投资1.6亿元,完成中镇庙遗址修复、后柳沟景区食宿接待区及康养区建设。经过两年的建设,一期项目如今已陆续投入使用,初具规模的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也迎来了开园。
时值夏秋之交,伏热未消,穿行峡谷,却是凉爽惬意、乐趣无穷。尤其石壶峡内的飞龙栈道,整体攀岩附壁,呈“之”字型,故曰“飞龙”。入口至大瀑布共1321级台阶,被寄予了“一生爱你”的美好寓意;入口至栖心湖的1520级台阶,则有“要我爱你”之意。倘若携伴侣共游此地,自是别有一番意味。
不到“老爷顶”,枉来兴唐寺。车行密林中,海拔随着盘山路而升高,窗外的白桦树悄然间变成了红桦树,大自然的神奇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原本单车可行的公路已被景区拓宽,道旁碎石垒砌的矮墙质朴而不突兀,不禁让人为建设者动容。待到登临海拔2358米的峰巅,于修葺一新的观景平台上举目远眺又是别样的感觉:群山匍匐,云雾蒸腾,汾河映日,光影如带,更觉“一脚踏三县”的妙不可言。
漫步健康栈道,呼吸富氧空气;观云海日出,品山珍野味;赏石壶飞瀑,踏青云之路……身在兴唐寺景区,远离城市喧嚣,也便理解了那句“走遍山水间,心归兴唐寺”的意涵。
8月10日,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开园暨“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授牌仪式举行。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博介绍,“避暑旅游目的地”是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之一,是衡量一个地区避暑旅游气候、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和权威认定。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可以为公众旅游、度假和康养提供更为精准的向导,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稳定的客流量,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以“凉”气带动避暑经济的“热”气,带动更多产业驶入高质量绿色发展“快车道”。
诚如斯言。文旅康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将文化、旅游和康养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此次中镇兴唐文旅康养示范区被评为全国首批“避暑旅游目的地”,对当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助力旅游消费升级的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势必将有力推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发展胜势,把洪洞打造成全域、全时、全景的高品质休闲旅游目的地,持续擦亮华夏文明、清凉洪洞避暑旅游城市名片。
文旅康养赋能乡村振兴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是兴唐寺乡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长板优势”。而乡村文旅康养产业理应以健康产业为主体,延伸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健康食品、户外运动等产业。
时下的兴唐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唐寺村乡村康养综合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根据规划,其总体空间格局为“一街一道两核六区”,以新建为主,改造提升为辅助,包括中镇庙区、步行商业街、康复医院、康养公寓、创意民宿、民俗体验、园林生态等区域的建设,配套完成道路交通、电信信息、安全卫生、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构建“景区+村庄”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兴唐寺村、关口村集根祖美食一条街、数字化农产品展销中心、仿唐民宿、游客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乡村康养综合体,引导游客吃在村、住在村、研学在村,打造“游玩在景区,消费留村里”的康养旅游新业态。
文旅康养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兴唐寺乡党委书记李晋豪介绍,以乡村发公司为核心,以乡民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完全建成开放后预计可提供700余个就业岗位。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商业街,届时将给全乡10个行政村每村提供一个特色产品形象展示厅,促进和带动每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并以村为单位,采取农户自愿入股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经营,打造村集体和农户创业平台;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借助景区开发契机,当地还着力打造品质优良的有机农牧养殖产品,推出了“洪洞2035”有机农产品品牌,目前已有山泉水、富硒黑花生、野生山珍、旱地小麦面粉、柏壳枕头、金丝皇菊等40余种农副产品上线数字平台销售,在助农增收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收益。2022年,全乡10个村中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万元,6个村突破30万元,1个村突破100万元。
文脉活化地域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两年,兴唐寺乡、村先后获得了“临汾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李晋豪表示,下一步将抓住洪洞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省10大文旅康养集聚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中镇霍山洪洞兴唐寺景区建设,打响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为洪洞县“华人老家、根祖圣地”品牌的打造、文旅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有力支撑,最终让更多的群众吃上高质量的“旅游饭”。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