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妇联创新举措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2024-01-19 09:44: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集中宣讲

入户宣传

专题培训

志愿团队

创新实践

法治护航

家风巡讲

经典筑梦

  临汾新闻网讯 纠纷调解、矛盾化解、心理疏导、家风宣讲、法律援助……在吉县,有一支响当当的“和事嫂”志愿服务队,她们倾听妇女呼声、化解家庭矛盾、宣讲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近年来,吉县妇联将打造县乡村三级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牵引抓手,广泛动员全县妇女“她”力量在基层末梢的矛盾纠纷调解、心理疏导法援等方面主动发挥效能,彰显担当作为。

  以法护航 托起“幸福源”

  “你们就是我的‘娘家人’,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怎么办……”近日,在吉县法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张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之前,吉县12388热线接到张女士电话求助,称与丈夫感情不和,屡屡遭受冷暴力。自己想离婚,丈夫却要她净身出户。

  “我们第一时间和镇村妇联核实消息,将案件认定为红色紧急处理案件,按照流程转交调解中心。”承办法官冯晔介绍说,“本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我们先行开展家事调解、心理疏导工作,并随之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在多次沟通调解后,张女士与丈夫协议离婚,并收到了一笔经济补偿款,维护了其正当合法权益。”

  得益于吉县妇联和吉县法院携手打造的“法院+和事嫂”调解模式,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方法途径大大拓宽。去年至今,调解中心多次收到妇女群众送来的锦旗。用吉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田亚欣的话说,“吉县妇联在县乡村三级打造的‘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她’力量。”

  家事调解环节多,业务杂,流程长。吉县法院联合吉县妇联创新推出“1225”诉源治理,通过源头预防、非诉挺前、诉讼托底、执前督促等多种方式,开展家事调解工作从基层抓起,打造“县+乡+村”三级阵地,通过“宣传、调解、回访”三环服务,形成闭环跟踪服务链条,推进“法官+和事嫂”调解模式真正把家庭小事化解在村(社区)。

  “1225”诉源治理工作体系实施以来,吉县法院2023年1月1日—11月28日,受理民商事案件793件,诉前调解成功298件,进入诉讼程序495件,诉前调解分流率达37.58%。诉前调解分流率与去年相比,提升4个百分点。民商事同期一审收案下降33.33%。

  去年以来,吉县法院还在各级“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中成立婚恋普法驿站,每个驿站设有统一标识,配备法律图书,张贴法治海报。吉县法院会指派专人定期到驿站值班讲课。辖区的“和事嫂”既可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也能全程参与到矛盾化解中,调解能力大大提升,诉源治理工作在基层落地有声。

  与此同时,吉县妇联与吉县法院联合设立的法官工作站示范点现已进驻乡镇社区和学校企业。法官工作站积极构建“法官+司法员”“法官+妇女工作者”“法官+人民调解员”的多元解纷网络,将诉前调解向前端延伸,最大限度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实现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真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以情说事 织密“调解网”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平日里,“和事嫂”们面对最多的还是家长里短。这就要求“和事嫂”不仅要熟悉法律知识,更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处理。

  吉县吉昌镇祖师庙社区的“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大到物业与居民纠纷,小到楼上漏水楼下投诉,都属和事嫂的“管辖”半径。“不到万不得已必须起诉的地步,我们都会全力协调。管得多了,群众对我们信任度就高了。”祖师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爱玲快人快语,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县妇联兼职副主席。2021年以来,在刘爱玲的带领下,“和事嫂”在祖师庙社区处理的大小矛盾不下百起。

  祖师庙社区不设专职调解员,都是社区干部兼任“和事嫂”。一天深夜,刘爱玲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吵醒,电话那边是县妇联副主席党秀云的紧急求助:“一对年轻夫妻因矛盾动手打架,女方还是坐月子期间,事出紧急你一定要尽快赶到,别让矛盾激化。”刘爱玲挂断电话,披上衣服小跑出门。

  十五分钟后,刘爱玲和网格长谭亚云赶到事发小区。但是,无论她俩怎么敲门,屋里始终没人回应。从邻居口中得知,女方跟着母亲回了娘家,男子估计醉酒睡着了。刘爱玲连夜驱车去了女方家,但却被拒之门外。

  第二天,男子酒醒后抓耳挠腮,对昨晚的事后悔不已。刘爱玲叫上村支书和村里有威望的人,再赴女方家进行调解。

  在多方协调下,男子现场写下保证书,以后再不酗酒赌博,要好好干事业……一场矛盾就此化解。男子引以为戒,在外地经营一家小型餐馆有声有色,小两口日子越过越好。刘爱玲感慨地说:“不怕吃闭门羹,就怕矛盾处理不好。”

  “‘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县乡村三级阵地统一实行‘绿、蓝、黄、橙、红’五色管理。每宗案件都会按照统一方式记录,实现平稳案件常态跟踪、苗头案件规范化解、严重案件紧急处理。按照案件紧急状况分类调处、精准服务,把矛盾从根源上分细分清,为后期高效化解矛盾,提供有力依据。”党秀云表示,“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五色管理法非常实用,让矛盾纠纷得以真化解、不反复,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为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矛盾调解‘终点站’奠定坚实基础。”

  “常在社区走一走、常到楼道看一看、常进家庭听一听,看到陋习说一说、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困难帮一帮……”现如今,朗朗上口的志愿服务队工作顺口溜,在每一位‘和事嫂’心中落地扎根。遇到身边纠纷,无需当事人申请,也不拘泥于程序、形式和地点,只要她们“撞见”,便会主动介入现场调解。

  以宣增智  提升“向心力”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吉县妇联通过各级“和事嫂”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婚恋普法驿站、“吉县妇联”微信公众号,依托全县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名法官深入学校扎根基层,以一场场有关家庭教育、清廉建设、平安吉县建设等内容的宣讲,用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多次参与妇联举办的各类正能量讲座,让我感悟颇深获益良多。后来我决定加入其中,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前不久,冯亚丽刚成为吉县人民法院特邀的人民调解员。现在的她把传递好家风好家训作为己任,致力于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吉州大地发扬光大。

  卫红梅则是吉县的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两年间走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学校、单位,制作了40多个针对不同人群的课件。她常说,家庭教育工作既是法律赋予家庭的责任,也是当下社会需要应对的新课题,要通过一次次的宣讲,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近年来,吉县妇联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开办“争当好女性·争当好母亲·争创好家庭”“低碳出行·平安出行”等活动,创建“小苹果亲子园”亲子阅读家庭教育系列品牌,以“家门口的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困惑与难题。

  “好家风、好家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中国梦离不开‘家和’的力量,更离不开‘好’家庭的滋养。”吉县妇联主席李爱琴说,“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同题共答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把家庭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

  如今的吉县,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最美家庭”“和睦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及“魅力庭院”创建等家庭文明建设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吉县妇联创建了家教家风示范基地、亲子阅读示范基地7个,举办阅读活动20余场次,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教实践活动30余次,征集微家书、清廉家规家训及家风故事100余篇,评选出“最美家庭”132户,组织先进家庭典型开展家风巡讲活动8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推动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着眼未来,李爱琴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以‘小家’安稳支撑‘大家’安康的理念,不断拓展新阵地,让妇联的根扎得更深、覆盖网织得更密、与妇女群众联系得更紧,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做强‘妇’字品牌,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妇女群众合力奏响吉县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记者 祁 欣

  图片由吉县妇联提供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