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积极培育年馍龙头企业 创新实施“九统两分”模式联农带富
“霍州年馍”闯新路
人工揉制生产线
揉制馍胚
流水作业
质量检验
配送馍胚
雪落寒意重,万物尽冬藏。时下,走进位于霍州市辛置镇的年馍加工厂,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偌大的生产车间里,数十米长的流水生产线一字排开,发酵室传送出来的大块面团自动投入设备,从和面、揉面、压皮、成型一气呵成。工人师傅们熟练地将调配好的面胚分批包装,随后被统一配送到附近的村集体和农户手中……
这是当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创新实施“九统两分”全新模式,实现霍州年馍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霍州市委、市政府聚焦年馍产业发展,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在传统加工“抓特扩产提效促增收”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加工“培优扶强延链舞龙头”发展之路,闯出了一条联农带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新速度! 公司从成立到投产仅用时79天
霍州年馍,产生并传承于霍州市域内的一种特色食品,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之誉。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市场利好的共同作用,霍州年馍声名日隆、供需旺盛。
对于陷入“煤竭而衰”困境的霍州而言,发展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带富功能明显的年馍产业不失为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2022年10月,霍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紧抓历史机遇,依托“中国年馍之乡”国字号名片,出台《“霍州年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十大工作专班,以“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思路为统领,构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体,传统加工“抓特扩产提效促增收”和现代加工“培优扶强延链舞龙头”为两翼的协同发展格局,试图蹚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年多来,当地精准把脉施策,重组了年馍产业协会,由霍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霍州市农发公司”)牵头,组织整合该市年馍加工企业和民间小作坊,对年馍加工行业进行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培训。截至目前,霍州市共有年馍加工企业150余家,年生产量约3000万公斤,产值达2亿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以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霍州年馍产业发展版图上,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霍嬷嬷公司”),便是这样一家被寄予厚望的龙头公司。
霍嬷嬷公司由霍州市农发公司与当地民营企业——山西瀚康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注资成立,是一家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霍嬷嬷公司由霍州市委宣传部牵头,依托我们公司招商引资,从2023年10月23日公司正式成立到今年1月10日建成投产,这中间包括了手续办理、厂房建设、设备引进、调试生产等所有环节在内,仅仅用了79天的时间。”霍州市农发公司董事长蓝亚强颇为自豪地说。
速度体现效率,体量彰显潜力。霍嬷嬷公司的年馍加工厂毗邻霍侯一级公路,位于辛置镇原煤电一中内,项目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主要建设有万级洁净车间的高标准食品检验中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仿手工年馍制胚生产线,利用现代科技,如应用仿生技术、光控光感技术、低温蒸汽技术、微电脑可编程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完成和面、连续压片、卷片、挤压、定量切割面团、成型、醒发、蒸制等一系列制作工程。目前已投产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人工揉制生产线,一条自动化面胚配送链条。霍嬷嬷公司副董事长胡涛介绍,目前三条生产线日产量20吨年馍,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
“霍州市大力扶持社会民间资本加入年馍产业,通过现代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意在使现代化加工企业真正起到带动年馍产业整体发展的龙头作用。”业内人士认为。
新技术! 校企合作研发赋能标准化生产
霍州年馍,产生于霍州坊间,以独特的传统天然发酵技术闻名于世。
霍州年馍协会负责人闫玉龙表示:“我们霍州年馍经过多次醒发,无防腐剂、无碱面,零添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面粉的原有营养。”
此前,由于当地众多年馍企业大都独立研发老酵头,对温度、时长等因素把控不同,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酵头有差别,蒸制出来的年馍更是口感各异。“稍有不慎就会使蒸制出来的年馍口感偏酸、有糟味,而且存放时间短。”闫玉龙如是说。
作为影响品牌美誉度的核心要素,“老酵头”成为霍州年馍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为了攻克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同时解决霍州年馍产业发展中其他痛点问题,霍州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年馍产业研究院,为年馍文化挖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去年以来,相关单位对霍州市域内11家年馍企业使用的传统民间老酵头进行收集,对其微生物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提取核心的酵母菌、乳酸菌等综合菌群,并对菌群优中选优,实现了菌群最优化、菌种稳定化、口感最佳化,由此解决了霍州年馍口感偏酸、有糟味的问题,为年馍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霍州市农发公司与北京联合大学、河南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年馍无菌热包装技术,使年馍的保质期在常温下延长至一个月以上,大大提高了销售半径,也使年馍实现了日常化加工。
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科技赋能霍州年馍产业现代化发展。据了解,新型的年馍制作方式,使原先一天只能使用20袋面粉的加工点,现在可以提高到50袋,大大提高了蒸制霍州年馍的生产效率。
“我们致力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都市餐桌的全产业链年馍食品企业,打响霍州市‘霍嬷嬷’年馍品牌。”胡涛介绍,霍嬷嬷公司新工厂的设施落地包含29项专利技术,其中3项正在申请。“通过技术创新和专利成果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也为年馍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模式! “九统两分”联农带富激活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霍州市党政负责人认为,霍州年馍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有强大的带富功能,能够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打工、赚钱,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去年以来,霍州市提出年馍特色专业镇建设新目标,立足“乡村振兴样板区”战略定位,依托“中国年馍之乡”这一国字号名片,全力推动霍州年馍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以“霍州年馍”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为此,当地积极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农发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在发展实践中,霍嬷嬷公司充分发挥联结政府与村集体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科学统筹,提出了“九统两分”合作新模式,力求实现年馍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霍州市采取“中央工厂+微型厨房”模式,整合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源,吸纳该市12个乡镇(街道)的120余家加工实体加入,采用“九统两分”模式,即中央工厂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原料、统一发酵、统一配送、统一回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微型厨房分户揉作、分户蒸制的生产体系进行生产,再由“中央工厂”回购成品,复热杀菌,统一包装销售,以此形成村民足不出村、足不出户的年馍生产加工布局。
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物联网技术对产品配送、原料加工、成品回收、成本控制等过程进行全流程动态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和品质,保障农户与商户双边利益,真正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效益就地产生”“产业就地形成”。
“九统两分”联农带富的全新生产模式,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霍州年馍产业采用这种模式,可带动1000至1700人就业,人均可增收3万余元。”蓝亚强如是说。
如今,在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下,在科技成果赋能和全新利益联结机制加持下,霍州年馍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展望未来,这种地域性年节美食终将走入日常、走出霍州,成为助力全面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的“致富馍”“幸福馍”。
记者 孙宗林
图片由霍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