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飞岭村:盘活沉睡的资产

2020-07-23 09:01: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附近村民在大棚里栽植西红柿

  临汾新闻网讯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不能富、不长富、无特色等难题,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思路、有办法,为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增添新动能。

  在飞岭村的湾里村民小组,原先村集体经济收益主要源于对外承包的32个大棚。早几年,通过村民土地流转建了大棚,承包商租约到期后,村里的大棚也就此闲置。没了承包商,村集体经济就如死水一般。一是村委要向村民支付流转土地使用租金,二是大棚一旦撂下,各项设施长期不用,修复需要经费,若拆棚复垦也需要一大笔开支。

  如何将“沉睡”的村集体资产盘活?从2018年开始,在飞岭村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下,湾里村民小组开始集体发展西红柿种植。以村民小组成员为依托,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技术、让贫困户入园务工。看似西红柿产业干得风风火火,可一年到头村集体靠西红柿产业非但没增收,还欠下村民的工钱。

  究竟是啥问题,导致好产业没有好回报?刘建芳是湾里村村小组组长,他说在西红柿产业的实际运作中,大棚年久失修已不具备防寒保温的性能,导致西红柿在越冬期大幅减产,这是产业不兴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好产业有稳回报?修复大棚势在必行。话说的容易,修复大棚的经费却没有着落。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让党员和能人敢为人先,树起旗子,把大包干变为承包式经营。

  刘建芳决定先行先试,承包了14个大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了大棚修复,再融入绿色栽培理念实行科学种植,因结出的果子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由此产业盘活了,还实现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今年,14个大棚西红柿喜获丰收,贫困户优先入园务工,累计发放近5万元工资。实践证明,发展集体经济方法很关键。用对法子建一个基地,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兴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

  现下,刘建芳的想法不止于此,他还谋划着多元化发展西葫芦种植。在他看来,先让产业稳下来,村民变学边干再“抱团取暖”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