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玉米高产模拟考试”在浮山开考

2020-09-10 08:49: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农业专家解析玉米高产“密码”

  临汾新闻网讯 量株距,比每亩玉米的亩株数;掰玉米、看颗粒,比玉米的灌浆程度、千粒重;拔根系,比现阶段玉米外形成因……9月7日上午,一场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托管玉米高产模拟考试”在浮山县北王乡梁家垣村开考。

  听说了梁家垣村“玉米比谁家更高产”,来自十里八乡的百余名农民赶来看“热闹”,他们也恰好当上了“主考官”。此次的“考生”是当地玉米托管的负责人方杰。他所创办的方杰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接全村1000亩土地托管。而“评卷人”自然是为合作社注入“科技能量”的专业人士,来自临汾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段峰和临汾创想农业公司的专家候文兵。

  10时13分,测试开始!只见农民齐刷刷地站在对比田外,仔细观察,大伙儿纷纷议论“方杰托管的玉米地杆子壮实,叶子油绿发亮”,“未托管的玉米地杆子像是生了病都枯黄了”“我觉得两块地玉米都差不多,没啥不一样”。这头村民看得起劲、说得火热。那头高级农艺师段峰开始在话筒里喊话,“先量株距,对比托管地与未托管地每亩玉米的留苗量。”段峰话音刚落,工作人员报出数据,在两块地均纵向测量3.9米距离,托管地的玉米栽苗量是16株、未托管是11株,由此数据推测,托管地的玉米留苗量是4000多株,而未托管土地的玉米栽苗量是2800多株。

  紧接着工作人员随机掰玉米、看颗粒,比玉米的灌浆程度,称每穗玉米的重量。纵向行走在托管地里七八米距离,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每株玉米的穗头都基本均匀。相较之下,未托管的玉米穗头则大小不一。

  工作人员随机掰下托管地里一穗玉米,量其长度19厘米,总重量323克,秸秆重量49.3克;未托管地里的一穗玉米,其长度23厘米,总重量405克,秸秆重量70.8克。

  对比之下,托管地中的玉米灌浆程度较好。而未托管地中的玉米因前期雨水多,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大斑病和青枯病,玉米已停止灌浆,后期玉米的产量有明显降幅。

  这边工作人员展示数据,那边村民个个点头赞同,并颇有感触地表示:“这不比不知道,以为今年雨水好,秋收一定产量高呢!”“没想到这每亩预测的产量,竟有约200公斤的差距。”

  那么,究其原因,为何紧挨着的两块土地,托管土地的玉米还青壮有力,未托管土地的玉米则由下向上的枯萎发黄。“抛出玉米看根系!托管土地的玉米根系匀称、长且茂盛,未托管地的玉米根系不均匀、短且稀疏。”段峰一语道破,“根深则苗壮,托管土地采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的播种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再配合玉米良种,自然会形成产量高,增产潜力大、抗倒伏和抗病性强的特点。”

  听完高级农艺师段峰的点评,围观的农民这才恍然大悟,原先种玉米单纯注重“个头”,以为只要个头大就有好产量。

  经过一上午的初步测产,目前,合作社采用的玉米高产模式每亩节约用工5个,亩产超过850公斤,增产200公斤。文杰还告诉记者:“今年托管的1000亩玉米地就是最好的试验。”这次大家共同见证了科技的力量。通过这场“产前模拟考”,已经有未托管的农民找到文杰,要参加来年托管。

  “生产水平和效益偏低、农机农艺融合度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市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段峰介绍,综合上述玉米托管模式的核心技术是:优良品种、增密种植、条播深松免耕、多层施肥。这一举措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今后应将粮食增产综合技术集成和生产模式落到实处,为粮食安全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