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罗曲村驻村“第一书记”薛建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记

2020-10-22 09:19: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有机大棚连成片,蔬菜热销钱兜鼓;合理布局产业兴,村容村貌焕然新;集体经济办起来,人心齐来腰杆硬;智志双扶拔穷根,百姓日子红似火……这既是大宁县昕水镇罗曲村实现整村脱贫的真实写照,也是驻村“第一书记”交出的扶贫答卷。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是关键。’这两横一竖就是‘干’。”这就是大宁县人大常务委员办公室派驻昕水镇罗曲村“第一书记”薛建宁驻村几年来总结出的“扶贫经”。

  转换角色谋发展

  深色的冲锋衣,积灰的黑皮鞋,10月初,见到薛建宁时,他正赶往村里的有机蔬菜加工车间,跟村民一起搬货发货。不久前,扶贫车间生产的35000瓶有机西红柿酱已销售大半。瞧着西红柿酱热销,在厂里打零工的贫困户贺秀珍乐呵极了,62岁的她这几个月领了5000多元的工资。

  还记得2016年12月份,薛建宁刚来到罗曲村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自己的打扮。“跟群众打交道,就不能把自己当干部。”

  “第一书记”转变角色,沉下身子,村子的面貌也一天天发生改变。来到村里一个月,薛建宁在罗曲村委会整修办公场所,拉光纤、添电脑,给村干部排班,建立罗曲村便民服务站。就业、新农合、电费,快递等,以往去镇上才能办理的事项,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办理。

  第二个月,薛建宁又开启了产业“振兴”计划,利用入户摸底对全村的农业产业进行布局,对村容改造等村情展开一系列摸底调查。

  再后来,薛建宁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组织了几十次村干部讨论学习,为村民建起了村集体有机蔬菜大棚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2018年3月,罗曲村被定为“大宁县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试点村”。村里当即组建股份经济联合社,入股社员323户、900余人,他们承建小型道路、水利、文化广场建设、购买式造林、有机蔬菜示范园等项目,村民可自愿入社,有活儿就干,干得多挣得多,年底还有分红。

  合理布局产业兴

  这政策刚下来时,薛建宁担心村民搞不清、吃不透。他便挨家挨户上门讲,逐条解释、逐个讲解,披星戴月式的工作早已成了常态,连续4年从未间断过的驻村日记也写了足足8本。就在一个月前,薛建宁又获得了山西省扶贫开发模范“第一书记”称号。

  任文祥是村庄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原先的罗曲村除了距离县城近些,并没有像样的产业,人居环境也一般。他家门口是这样的:上百年的大槐树旁是破烂的屋舍,屋外尽是垃圾。三米开外有临时建的牛舍,一旁堆着牛粪,一旁放着麦秸秆。周围杂草丛生,恶臭难闻。村民的院落环境更是“百家百样”,脏乱差者居多。更尴尬的还有进村路不足3米宽,两车相会难通行。

  任文祥回忆说,曾经对村里的发展也有过犹豫,但他还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扛起锄头和村民一起加入造林合作社。仅2017年,他种树的收益就有11000多元。期间他还参与修建党群文化广场1000余平方米、修村里水泥路1.4公里、建设文化墙900米、建设50立方米水塔一座,便民的工程修好了,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在任文祥看来,乡村的大变样就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志双扶拔穷根

  “‘第一书记’驻村,除了找门路、筹资金、帮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帮思想。”薛建宁言出必行。他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就励志把扶“智”和“志”放在工作首位,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把罗曲贫困的根子拔掉。

  就业有保障,防止返贫就有保障。从全村发展有机蔬菜开始,薛建宁持续在全村开展技术下乡,邀请行业专家、致富能手及优秀帮扶干部讲政策、教技术、出点子。为了让授课的效果最大化,薛建宁还定期在地头进行公开“测试”并把常态化学习作为“村级十星农民”评选的依据,以此调动贫困户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农技下乡宣讲落到实处。

  这些年全村开设的技术培训,51岁的贫困户任文兴几乎一堂不落。每到有农技培训,他都抢着参与,通过科学管理,今年他家的四个大棚喜获丰收,一棚西红柿卖了12000多元。

  “我们是流动教学+下单式服务。”薛建宁说,每周、每月村委开例会,都会结合近期产业发展以及贫困群众实际需求和反馈,邀请相关领导专家现场授课、带领贫困群众赴外地参观学习。“贫困户愿意‘点菜’了,决心和干劲提起来了,脱贫就真正有了内生动力。”

  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党建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党员分类管理表,字里行间详细记录着村组干部党员每月工作量化考核的评分、外出流动党员最新工作状况和年老体弱党员身体、收入情况等。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使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在第一时间找准自身差距,全盘了解其他党员以及全村人的信息动态。

  贺成祥原本属于外出流动党员,一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工作。薛建宁在入户调查中得知他早前考取过建筑行业资质。在村里兴修水利期间,贺成祥为村民义务培训技术要点,使村民受益颇深。他在村“两委”和薛建宁的帮助下,凭借着一身手艺成为水利技术员。能在当地体面地干活,贺成祥觉得越活越硬气。

  产业扶贫不能只追求“短平快”,讲求的是帮扶政策的延续性,立足长远发展。劳动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有机蔬菜间等。近年来,昕水镇采取多种就业帮扶手段,多渠道实现贫困人口就业,为有返贫风险的群众织牢了就业网络。

  昕水镇党委书记任秀红说:“我们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持续改善,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脱贫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真正做到摘帽子、拔根子、找路子,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罗曲村,在“三支队伍”和帮扶单位的协助下,村民干劲十足、更富有活力。他们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逐步形成“坡地连翘沿川梨,路旁大棚间种粮”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百余座蔬菜大棚座座丰产、200亩玉露香梨树硕果飘香,丰收在望。更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大宁县委、县政府创建“有机大宁”的具体要求,罗曲村提前蓄力,发展有机种植园500余亩。同时,围绕“产业扶持、劳务输出、危房改造、社会保障”的工作,不断做深产业,在带动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等方面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