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0月28日,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代表团一行走进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高丽营一村,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短短5年时间,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一村从一个“脏乱差”村逆袭为“明星村”;一个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蜕变成群众点赞的范例。村容村貌好了,村民福利多了,村内文化氛围浓了,产业兴旺了,党群关系紧密了……
这一切改变,源自高丽营一村创新实践“村规民约”,得益于该村“党员带头+村民自治”相结合的高效模式。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入画来
顺着高丽营镇往西北方向走,与昌平区交界、京承高速旁,便来到高丽营一村。村委会所在地的墙面上,几块荣誉牌锃锃发亮——“北京最美的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首都绿色村庄”……而在四五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副模样。
“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村党支部书记庞强回忆,2014年以前,村里私搭乱建、门前堆物、光秃草地、乱扔垃圾等现象十分普遍。遇到大风天,“垃圾满街走,满天飞”。
尤其让村民难以忍受的,是村西的那条纵贯南北、长1公里多的臭水沟。“过去,谁家掏厕所的东西倒沟里头,谁家掏炉灰也倒沟里头……几十年的老风气、老习惯似乎没法改变。”一村党员户梁玉顺说。
2014年,高丽营一村新一届“两委”班子产生。针对村容村貌的整治难点和村民生产生活的痛点,“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后决定,抓工作就从环境“破题”。而“破题”的方法,则是依托“村规民约”中规定的内容,通过“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最终形成党员带头、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两委”班子和70多位老党员说动就动,带头拆除自家屋前屋后的私搭乱建、堆物废料,义务植树绿化环境,连生火做饭都不再用柴用煤,转而统一安装电气设备。那条被议论最多的臭水沟,也在争取政策后重新设计回填,实现了整治改造。
如今,走在高丽营一村,臭水沟已变成了荷花池,在空间宽裕处还修建出十多个地面免费停车位。村民做饭不再烧火冒烟,屋前屋后不见杂草堆物和垃圾桶;生活垃圾只需放在家门口,每天早上8时有车统一打包运走;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和花草围绕的村居。
文化赋能:擦亮美丽乡村底色
创新基层党建带来的红利,不仅是村容村貌变了,惠民便民举措多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了。在村委会对面,一处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引人瞩目。
“村委会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决定修建的,要让大家有更多地方娱乐健身。”庞强告诉记者,这是村里第三个村民休闲广场,该广场的功能更齐全,设施更完备,更人性化。“大家可以在这里打球、跳广场舞,也可以带孩子玩,我们的想法就是不能只有大人的设施,还专门给孩子们购买了蹦床等设备。”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上篮球场、滑梯、蹦床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而紧挨广场的一面,是一栋两层楼的村民活动中心。走进活动中心,一楼是藏书3000余册的村民图书馆、村民小食堂、党员组织生活学习室、村医疗室等;二楼则是乡情村史陈列馆。
值得一提的是,高丽营一村还注重利用高丽营镇“中国戏曲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鼓励村文化队伍的发展。每一年,“爱曲社”评剧团都会去各村演出十几场,广场舞队伍也屡次在镇广场舞大赛中获奖。除此之外,当地结合区位优势,吸引类似像范学宜在内的创业者进村,发展高端休闲民宿产业以及拾光影像博物馆等,利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底色。
产业兴村:旺了产业鼓了腰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庞强说,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村先后示范种植了170亩富硒小麦和富硒黄豆,并延长产业链创办了一村馒头加工坊;同时引进台湾养鱼技术,实现工厂化流水养鱼等。如今,通过产业兴村,一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2.6万元。
杨文新是一村引进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她也是高丽营镇一村农产品基地的总经理。作为北京市民的蔬菜保供基地,今年2月疫情期间,一村农产品基地作为盒马鲜生在保供蔬菜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天的蔬菜保障供应北京市民300多万人,在疫情期间作出了保障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杨文新也始终把自己当成一村的一员,每年重阳节都要给一村年满60岁的老人送慰问品,进一步体现了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电商和大数据,在农业种植、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申报、农产品物流、订单农业等多个领域,对接生鲜产品的种养殖,破解产销对接的难题;在农产品中特别注重突出区域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资、加工、为农产品物流等多种社会化服务业务,积极探索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大力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杨文新说。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