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乡镇参观学习药材种植
临汾新闻网讯 5年前,一片沃土折腾不出“金蛋蛋”。果树初成长,村民不懂管理,任其疯长。无奈之下,他们想抛了果苗再谋出路。
5年间,一支队伍扎根农村,他们真心帮扶,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打开新局面。现在,满园果树结下“金果果”。农民技术傍身,扎根果园,走向脱贫致富路。
短短这几年,一个贫困村如何蝶变成致富乡村?11月3日,记者走进古县南垣乡东池村,探寻乡村振兴背后“追梦人”的故事。
心贴近 谋对策
51岁的师向阳是古县教育科技局干部,现任东池村驻村工作队队长。2015年初,精准扶贫深化之时,他来到东池村,开始驻村扶贫。
那时师向阳刚到村里,看着东池村的苹果直发愁。听说从2010年村里调产种上380亩苹果之后,直到果树结果就没怎么卖出去,且不说果子品相差、口感也不佳。村民见换不来钱,更懒得管,于是越发卖不出去,一提苹果,全村人都摇头,那时贫困户孙登武还寻思过“抛树”。
赚不到钱带来的问题,还得靠赚钱来解决。为了赚钱,师向阳跟着村党支部书记孙伟仔细研究,要解决苹果发展难的局面,必须让农民学到果树管理技术。“好苹果才能换来好收益。”
师向阳给相关技术单位打电话,请专家授课讲解果树专业技能。最初,驻村工作队的发展思路,村民也不十分看好。“你们说苹果种好了能赚钱,还要调产咋干,谁也没看到过?”“万一大家伙跟着你们走,最后还跟以前一样可咋办?”“产业发展不下样子,我看你们怎么跟老百姓交代?”……诸多的质疑是村民最大的顾虑。这时,孙伟和村委会主任吴景明,他们最先站出来拍板:“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
事到临头,现在农业技术培训一定要组织,村民外出学习一定要进行。要是干不下样子,党支部的威信没了不说,这个致富增收、打破农村发展瓶颈的好机会也就失去了。
有了村干部作表率、当示范,其余49名党员也带头跟着学习。此时观望的村民也抱着试试的态度参与其中学习。从2015年9月农技培训参会人数不足50%,到2016年9月,参会人数达到100%。在学习中,村民收获了知识和技术。
有了技术支撑,接下来就是实践。这回,在外头学习归来的孙登武也大开眼界,明白了“技术傍身准致富”。通过2年多技术运用,2019年秋天,孙登武的苹果园大获丰收,5亩苹果园卖了7.5万元,刨出成本,纯收入也有6万多元。不仅如此,孙登武还指着地层深处的“宝贝”会心一笑说:“地下的宝贝收获了,又是一沓红红绿绿的大钞票。”
情融进 谋增收
地层深处究竟是啥,让孙登武如此乐呵?原来东池村产业单一,仅靠苹果,增收受限,师向阳带着工作队和村干部先后赴安徽等地考察,最终敲定发展中草药,并打破二道贩子收购价低的堵点。
采访当天,在东池村的一块菊花地头上,连续迎来了一波兄弟乡镇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考察团到村里参观学习中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了。面对前来参观学习的考察团,孙伟介绍,菊花的种植见效早、周期快。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平均亩产鲜菊花500公斤,亩产值在4000多元。
东池村驻地平均海拔950米,气候凉爽,土地肥沃,是中药材理想种植地。从驻村工作队2016年发展中药材以来,诸如远志、柴胡、黄芩等中药材凭借可观的经济效益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师向阳告诉记者,如今在东池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中药材,自种自收,统一出售,全村已发展药材种植3000余亩,大面积的种植根除了年轻劳动力大范围转移导致的荒田荒地问题,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改善群众生活水平。
药材种植规模由小到大,种植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其产销对接环节的加强功不可没,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下,村两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切实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2018年底,东池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不仅如此,孙伟说:“全村稳定脱贫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还持续对村民进行种植、养殖、驾驶、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增强其‘造血’功能,提升其脱贫致富能力。”
共甘苦 谋需求
农民学“把式”快,有了好产量还得有销路。虽说东池村距离县城只有20公里。可农产品销路一直都是困扰村民的大问题。一来进城销农产品,得开着三轮去;二来游击战式售卖方式也攒不下老顾客。早在2016年初,师向阳就开始寻思,农业产业管理跟上了,好产品上市指日可待,咋才能给村民找到销售的根据地?他思前想后决定大胆一试。在县城人流量较大的岳秀街与丹凤路交叉口,开创一个“东池农产品展销位”,村民统一穿着,摊位布局合理整齐,这阵势一定能让东池的好农货销出去。此想法一出,师向阳当即赶往县城协调。整整一个星期的风餐露宿,师向阳硬是将想法变成现实。
顷刻间,东池村在县城有了展销点的好消息在全村传开。“登文家的小米种得好。”“福香家的苹果甜又脆。”“村主任家的南瓜绵又绵。”……村民竞相报名要前往展销点卖农货。
那么展销点上11个摊位,全村村民如何公开公平、合理分配使用?为了这事,村民大会开了好几回。最终,村民一致通过,摊位使用遵循果蔬优先上市者轮流使用的方式。
有了县城的展销平台,村民模样大变。出门前,个个先要整理着装,进摊上岗更注重礼貌。村民李福香告诉记者:“这展销点跟咱村民的脸面一样。咱上岗卖货代表的是东池村的整体形象。”
问题找得准,规划很实际,单位也支持师向阳的驻村工作。5年来,师向阳协同单位、村“两委”上下协调,将规划一件一件变为现实。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饮水提升工程,铺设田间管道十几公里,家家户户24小时通上自来水,农田浇水不发愁;实施电网改造,更换老线路,建信号塔;同时,建广场、修花坛、搞搬迁、改“两貌”……驻村工作队和村班子好似迎娶新媳妇的公婆,把全村的“大院”变了个样。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如今的东池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整个东池村也热闹起来,有百人的威风锣鼓队、有50人的广场舞代表队,还有全民参与的电商平台,日子越过越红火,腰包也越干越鼓。
在师向阳看来,扶贫工作虽难,但只要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就能打开局面,让群众开心脱贫。现在东池村的经济越来越好。就在一个多月前,师向阳还获得了山西省扶贫开发“模范工作队长”称号。5年的驻村生活,他以东池村为家,奔波忙碌,殚精竭虑,村民说师队长变成了“泥腿子”还变成了“老头子”,换来的是村庄由乱到治、由穷到富,贫困村华丽蝶变成美丽乡村。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