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村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驻村工作队员刘颖向记者描述着他所看到脱贫后的乡村模样。1992年出生的刘颖受市财政局委派,从2018年6月开始在浮山县张庄乡堡南村驻村工作。这期间,他几乎踏遍了山乡的每一寸土地,一路走来他跟着驻村工作队撸起袖子实干,用心记录着这里的日新月异。在他看来:“这里一年一个样,一直在变化。”
11月30日,记者走进堡南村记录这里产业振兴带来的富民生活与乡村蜕变。
因户施策 搬得出稳得住
“翻过土坡,要走一公里的土路才能到家。”脱贫户冯海潮回忆原来家的模样仍历历在目。从前他住在距离村中心一公里外的山坡上,一座土院3孔土窑、窗上挡风糊的纸。平日里,遇到下雨下雪天气,泥泞的土路走起来直打滑,想要出门举步维艰。
这座土窑生活了3辈人,冯海潮咋也想不到,他能享受到扶贫好政策,搬进砖房,住上敞亮的房子。不仅如此,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冯海潮的女儿冯燕,通过教育帮扶政策顺利读完大学,现在她毕业返乡投身家乡的建设。
如今,冯海潮住进敞亮的房子里,干劲十足种植大棚黄瓜,收入稳定,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美滋滋地说:“驻村工作队,帮扶帮到点子上,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的堡南村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门口通的是水泥路,出行方便;家里还通上了自来水,24小时用水无忧,家庭养殖便捷,地里浇水不发愁。2018年底,堡南村实现整村脱贫。
借力使力 强基建兴产业
驻村的日子里,刘颖最大的体会不是它的发展速度,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有显著的成效。”
早前,驻村工作队最先提升堡南村的基础建设,为后期因地制宜发展集体产业奠定基础,这过程大获村民点赞。
村子的东边,距离村民居住区500米以外的地头,一座新建养鸡场赫然醒目,这属于全村的集体产业。说起经营模式,刘颖感慨道:“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如何实现精准,关键在于投入的资金能否实现回报,形成持续循环,进而实现壮大集体经济。”
原来,2016年,通过村级光伏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局面。可驻村工作队仍在思考如何拓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干什么?怎么做?”成了他们工作之余的必修课。带着重重问题,“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的赵春霖和刘颖只要一得空便外出考察。“要想心中有数,就得脚下有土。”刘颖告诉记者,持续半年多的考察、商议、决策,最终敲定发展蛋鸡养殖。考虑到技术、销售环节和集体经营风险大等因素,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开会讨论决定,蛋鸡场的经营模式用场地租赁的方式进行,同时引进有能力的公司负责鸡场的日间管理与销售,如此一来,产业可实现循环发展,集体收益也稳当。
与此同时,在堡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120亩高标准苹果园的发展模式也呈亮点。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其中,园区盛果期时实现五五分红,果园实行统一管理及销售。农忙时,股民优先在园区有偿务工。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村民的利益,前期果园未盈利时,能套种矮化经济作物,这部分收益属于农户个人所有。
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富民产业,换来全村百姓的满意度。因地制宜,培育出村庄的经济支柱产业,让村民不用外出找营生,安居乐业,这就是村委会主任赵建随眼里的幸福生活。
精准入手 促发展好光景
打开堡南村的扶贫产业工作汇报,一读便知这里融入了驻村工作队在村里的所见所闻所思,从乡村整体规划、环境整治、公共文化、村财政利用等角度道出了堡南村扶贫工作真抓实干的秘诀。
脱贫户郭治忠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三年前,他靠种地为生,是村里的贫困户。三年后,他成为堡南村里响当当的养牛致富户。从一个贫困户到养牛致富户,“脱贫”对于62岁的郭治忠来说意义重大。由曾经的艰难度日到现在的幸福甜蜜,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开花。
2018年,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在他家得到落实。当时,“第一书记”赵春霖上门鼓励他:“国家对精准扶贫对象有很多政策,你对养殖熟悉,村里各家的秸秆可用于养牛,肯定能挣钱。”赵春霖的一席话,给郭治忠打了一剂强心针。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钱、没场地、没种牛,一系列的难题让他整夜难眠。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赵春霖帮忙协调贷款、刘颖对接具体办理。很快,贷款批了下来,压在郭治忠心头的难题一一解决,养牛路就此开始。善于学习的他,经常参加各类养殖培训,郭治忠认真听、仔细记,不懂的问题现场请教。两年的不断学习,他在摸索中掌握了牛饲料的最佳配比,牛的常见病预防甚至防疫,给母牛接生也能轻松应对,成了真正的养牛能手。
为了稳步、滚动发展,郭治忠计划扩大母牛养殖规模。同时,还走起了绿色种养结合的路子,他既是果园的股民,将牛粪熟化撒在苹果园里,一来能亮化环境、二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果园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连续两年,连同卖掉的牛犊和新进的母牛,郭治忠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几万元利润。现在,他已顺利脱贫。
如今,堡南村的“好光景”不止于此,一支百人锣鼓队气势轩昂,赋予了当地村民更强的凝聚力。原先,交通闭塞、垃圾遍地、产业不兴的堡南村换了新颜,道路硬化平展展,街景绿化沁心脾,垃圾定点勤回收,产业兴旺腰包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有回报。村民的幸福生活就是驻村干部的“成绩单”。一个月前,这个90后的驻村工作队员刘颖,获“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等荣誉称号。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刘颖还告诉记者,在这场脱贫攻坚阻击战中,市财政局采取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扶贫的政策,机关的每个办公室、每一个职员身上,都涌动着“心系堡南、情牵堡南、为堡南脱贫尽一份力”的热切期望。变“一对多”扶贫为“一对一”“多对一”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市财政局的快捷应对和精准参与,全面实现了对堡南村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
也正是如此,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驻村干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以扎实的工作力度,使当地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温度,为乡村振兴的图景增添色彩。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