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田清文万万没想到,颗颗草莓喜丰收,生活迎来好光景。儿子儿媳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4个草莓大棚解决了全家人的就业问题。
微信接单、抖音直播、奶油草莓包邮到家。这些天,在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田清文的草莓大棚已经开园,大儿子田鑫通过线上预订、线下采摘等营销方式,为园区打开销路。
12月13日,通过电商平台,田鑫又订出不少草莓。通过一年多的销售经验总结,今年他按照草莓重量进行包装,满足顾客一切需求。不仅如此,他还在宣传文案上狠下功夫,注上“每日鲜莓”“莓心莓肺莓烦恼”等诸多内容丰富的文字,再搭配园间场景实拍,这些宣传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眼球,以至于开园后草莓供不应求。
殊不知,一家人致富背后皆是勤劳汗水浇灌的结果。早前,田清文的父母身体不好,常年求医问药本就入不敷出。后来两个孩子上了学,日子过得更艰难。上有老下有小,种的粮食也仅够糊口。如此一来,贫困一直禁锢着田家。
5年前,田清文的大儿子田鑫跑去北京打工,收入勉强维持生活。眼看着,田鑫到了娶媳妇的年龄,田清文和妻子李翠玲不能再把“贫困的帽子”扣给孩子。
正是这个时候,村里来了致富能人,开始建大棚种草莓。细心的李翠玲打起了种草莓的主意,她想把技术学到手,于是“三顾茅庐”,通过务工学技术。
没几年,草莓大棚合约到期。李翠玲认为发展草莓种植能致富。可要重新建大棚,家里也拿不出钱。2019年8月,飞岭村集体大棚面向全村村民承包租赁。消息一出,田清文和李翠玲当机立断,承包了大棚。
这次,田清文两口子铆足了劲发展草莓种植。上阵父子兵,田鑫也留了在村里。他天生好学,每天早起后必到棚里巡查一圈。若发现一丁点儿问题,就开启线上求学模式向专业人员讨教技术。一来二去,田鑫这个门外汉也迅速变身行家里手。
勤奋种植换来艳阳天。今年夏天,田鑫扩大种植规模。可谨慎的他不盲目发展,而是继续钻研种植技术,让草莓的品质更上一个台阶。也正是草莓的好品质留住了众多老顾客。这让田鑫坚信,品质决定成败,坚持走有机种植的路子准没错。
现下,草莓大棚开园,这一特色产业成为田清文一家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他们通过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走出了主动脱贫的新途径。
记者 祁欣 实习生 钟昀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