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2月14日,记者走进尧都区吴村镇上太明村的昊未蜂业晋一宏养殖场,55岁的贾云虎正在院子里帮着蜜蜂“越冬”。此时室外气温零下6℃,他制草席、抬蜂箱、均匀铺……整个动作快且稳,就这样连续奋战8小时,完成了110个蜂箱底层垫草工作。
贾云虎是尧都区一带资历较深的养蜂人。虽说曾经是一名工人,却用一颗匠心融入养蜂日常,7年全身心投入养蜂行业,他坚持走科学养殖路子,专注酿好蜜,实现了蜂群稳步递增,从2013年最初时的两箱蜜蜂,繁育至今110箱蜜蜂。
不久前,在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的“国民好蜜——第四届蜂蜜感官品质大赛”中,通过盲选、评鉴、打分等多个环节,他创办的昊未蜂业晋一宏养殖场选送的酸枣蜜(小枣蜜)在19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国民好蜜”银奖。
一口好蜜是如何酿成的?贾云虎说出了其中的门道。
2004年,贾云虎下岗了,没了工作得自谋出路。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养蜂行业,本想当作一个爱好,没承想成就了他今天的“甜蜜”事业。2006年秋天,他开始在工作之余,慢慢积累养蜂经验和注意事项,这东拼西凑学来的技术,让他觉得养蜂这事并不难,只要勤劳准能干好。
可贸然养蜂得出结果是:光脚摸着石头过河,一定会被划伤。2007年春天,贾云虎还满心欢喜地准备放蜂采蜜时,8箱蜜蜂却被一场病害侵袭,导致全部死亡。
这回,贾云虎的自信被打击得够呛。可他仍不死心,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于是,他迅速调整思路,用2箱蜜蜂边学边养,在失败中摸索成功经验。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传统蜜蜂养殖技术,贾云虎已熟练掌握,可他发现,传统蜜蜂养殖技术并不科学。他举了好几个例子:取蜜方式粗放,产品质量没有保证。蜂农不了解蜜蜂在缺蜜季节还要喂养,导致一些蜂群被饿死。有的人还在冬天不该喂养时依然喂稀糖水,蜜蜂兴奋飞出,遭遇低温而冻死;对蜜蜂重要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控知识欠缺,只能眼看着蜂群死亡却束手无策。
贾云虎深知,要做好蜜蜂养殖,务必要借助科技的力量。2013年,贾云虎决心专职养蜂。他辞去工作,开始北上、南下学习,熟练掌握蜜蜂数控科学养蜂法。新技术运用后,隔年,贾云虎所养殖的蜂群产蜜量实现了从5公斤到50公斤的高质量提高。
贾云虎说:“在养蜂专家的培训指导下,结合书本学习、网上学习,我掌握了科学的养蜂技术,对养好蜜蜂、做强蜂产业很有信心!”
养蜂是个辛苦活儿,单有技术不够,还得有超强的吃苦精神。贾云虎说,为了酿出好蜜,选择蜜源并坚守阵地也是件极其辛苦的事儿。
还记得2015年入夏,为了采得枣花蜜,贾云虎带着蜂箱扎在西山之中,进山的路车开不进去,一边是山间泉水,一边是碎石山路,路面高低不平。贾云虎说:“越是原始森林,越是偏僻地区,越是蜜蜂的‘乐土’,产出的蜂蜜越上乘。”在深山养蜂,晚上住在帐篷里,得穿着棉大衣再盖上厚棉被也照样会被冻醒。经常是次日清晨,被冻得半晌站不起来,即便如此,他仍兴奋地沉浸在酝酿优质蜂蜜的期待之中。这些年全市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蜜蜂再也不愁吃了,优质的蜜源也提升了蜂蜜的品质。
对于蜂蜜的品质要求,贾云虎非常严苛,为确保高质高量,他辗转上千里路,已然成为养蜂的常态。
如何酿制优质蜂蜜,除了蜜源的选择,采蜜更是一个良心活。
贾云虎认为好的蜂蜜最基本的条件是“自然熟”。什么叫“自然熟”?看到记者一脸“问号”,贾云虎打开一段手机视频,是他揭开一个蜂箱,用小勺子挑开蜂巢上的一个小封口,里面是亮晶晶的淡黄色蜂蜜。
“封口的这层叫蜂蜡。蜜蜂白天采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此开始,蜜蜂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地用翅膀扇风来蒸发水分,加速转化和浓缩,十天半个月之后,蜂蜜水分含量大大降低,蜜蜂认为这时候的蜜成熟了,它们就会分泌出蜂蜡封住蜂蜜,这就是自然熟的天然蜂蜜,没有任何添加物。”贾云虎细细道出“自然熟”蜂蜜其中的奥秘。
“浓缩加工的蜂蜜,虽然成熟周期大大缩短,但是蜂蜜最重要的营养价值和活性酶大大降低,吃起来的效果与糖水差不多。”贾云虎笑着打趣说:“‘自然熟’的蜂蜜,吃了是不会转化为脂肪的,但浓缩加工的吃了会长胖,你看我,每天都吃蜂蜜,身材还这么苗条。”
也正是因为贾云虎7年如一日,坚持做“自然熟”的蜂蜜,用质量说话,所以在前不久参加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的“国民好蜜——第四届蜂蜜感官品质大赛”中,被评为“国民好蜜”银奖。这是对贾云虎的又一鼓励和肯定,其蜂蜜的浓度达到43波美度以上,这是国标中的一级标准。
如今,贾云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诚信的理念,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即尧都区蜂业协会副会长,在他看来,自己致富不算成功,要带领更多的养蜂人提高科学养殖技术,以发展优质好蜜为目标,打造“尧都好蜜”品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