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寒冬时节的田间地头,一片寂静冷清,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通往市区滨河西路的小道上,55岁的村民林居友背着双手、迈着大步,朝尧都区红福泰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走去。路上遇到熟人,对方会热情地打招呼,问他干啥去,他笑呵呵地说“去卖粮”。
这可奇怪了,两手空空地去卖粮?粮在哪儿呢?不着急,往后面看。
上午9点,林居友走进合作社大院,先在公告栏前看了看价格。“2.32元一公斤,嗯,不错,好行情,好价格。”掌握了当天玉米的市场交易价后,他又来到粮食检测点,看了一眼检测员,发现是自己认识的王师傅,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玉米粒,自来熟地放进检测杯中。
“测测,看我家的玉米好不好!”
“你老林一年在外打工,地里的玉米不认真照看,能有好品质?”王师傅玩笑话说着,手下却不含糊,一番检测,发现这杯粮食小样的品质还不赖。
“晒透了,当然是好粮食、好品质!”得知结果后的林居友笑呵呵地说。
“咋,隔几天就来合作社晃荡一会儿,今天卖不卖?”王师傅问。
“卖、卖,今天就卖!这么好的市场价,傻子才不卖!”林居友一边回答,一边取出手机,朝家里打了一通电话,让老伴做好拉粮的准备。
三轮车驾驶员小张,是合作社的老员工,一上午的工夫,他已经跑了3趟,帮一家种粮大户运来了5000多公斤的玉米。眼下,他刚刚拧开一瓶矿泉水,准备歇一下,可还没有来得及,就被林居友拉走了。
“合作社响应国家政策,给粮农免费运粮,要是收钱的话,看你们谁找我。”小张嘻嘻哈哈地朝三轮车走去,用力挥了挥手,林居友便领着他回家拉粮。
林居友家在高堆村是一户普通人家,不算富有,但也不贫困。他的两个儿子结婚成家后在外地上班,经济早已独立。现在家中除了他的老伴,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
林居友的老伴接完电话后,赶紧打开粮房房门,没等一会儿,就听见院外三轮车的轰鸣声。“今天卖了?”看见林居友笑嘻嘻地走进院子,老伴赶忙上去问了一句。
“卖了,今天的价钱好,粮食小样也测过了,是好品质,不卖等啥?”林居友一边说,一边拿起麻袋往车上装粮。
3500多公斤粮食,三轮车得跑两趟,来不及喝水,小张就帮着林居友装起了粮食。
“叔,明年秋粮下来了,你就直接送到社里来,社里的仓库给咱粮农免费用呢,你想存多久就存多久,等到好价钱了再卖,想干点其他的,打个招呼就能拉走,不比你存在家里强?”小张说,“这是国家的一项粮食产后服务政策,地方政府让咱合作社落实呢,多好的政策,你就不动心?”
“去年就听说了,不是不好意思吗,我也没有多少粮食,占人家仓库一块地方,不合适、不合适。”林居友打着哈哈说道。
“那您就多辛苦吧!”小张说。
正午还没到,小张就把林居友家的粮食运到了合作社。称重、检测、标记,一番作业下来,这批粮食就运进了库。站在一旁的林居友,双眼一直盯着自己的粮食,直到会计小韩扯着大嗓门喊他,才赶紧快步走进财务室。
“数好了啊,八千多元呢,尤其把零头数对,省得回家我婶子又骂你藏钱买酒喝。”小韩麻利地结过账后,将一叠厚厚的钞票递到林居友手中。
握着厚厚的一叠钱,林居友的眼眶有点红。自今年6月,他出门打工,将地里的农活“托管”给合作社后就没有怎么管过。秋粮下来时,他赶回家收粮,本想把粮食直接送到合作社的仓库存起来,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自己的粮食就应该放在自己家里踏实。如今,这批粮食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八千多元钱,虽然比不上在外打工挣得多,却是他今年的一笔重要收入。
“老林,明年的夏粮、秋粮有什么打算?”合作社负责人老崔从远处走来,一眼就看到了蹲在院子台阶上数钱的林居友。
“咱是农民,再忙也要种地,地可不敢荒了,如果我又出去,还得麻烦咱合作社‘托管’啊。”林居友说。
“放心吧,合作社执行的是国家服务‘三农’的好政策,等粮食丰收了,我让人给你送到家里去。”老崔说。
“不用了,就存在咱社里,我对咱社里一百个放心!”林居友边说边摆了摆手。
“呦呵,林叔,怎么这会儿又‘合适’了?”放好车的小张从旁边走过,调侃道。
“合适,合适,有国家的好政策,咱粮农永远都合适!”林居友将手中的钱揣进上衣口袋,斩钉截铁地说。
正午时分,村头村尾,一股股饭菜香味飘荡,滨河西路通往高堆村的小道上,林居友背着双手,迈着大步,朝自家走去。只见他把胸挺得笔直,胸前口袋里钞票也跟着身子一晃一晃,厚厚的、满满的……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