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玉露香梨产业,让群众早日脱贫;这家合作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临汾新闻网讯 直接工资费用597万元,土地入股红利和租金100万元,从事加工、运输、冷库工作等工人的劳务费支出100万元。近年来,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用近800万元的真金白银,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春日的阳光正好,记者在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一带的梨园里看到,农民正在修剪果树、清理树枝。梨园冷库里,工人正在分拣、包装、外运,一派繁忙景象。
荒山变身致富园
春到花飞舞,夏至山披绿,秋来硕果繁。许多人都没想到,祖祖辈辈耕作了上千年的荒山梁,竟变成了满山披绿的致富园。
“这里十年九旱,遇上大旱天气,连玉米的种子钱都收不回来。”上团柏村民王新娟说,“自从梨园发展起来后,还在我们村建设了冷库,只要能吃苦、肯劳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挣钱的好去处。”
2013年,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当年组织当地28户农民先后流转上团柏、茶房、柴洼庄等4个村的山旱地2000余亩,栽植了由山西农大果树研究所选育推广的特色优良品种玉露香梨。
建园初期,合作社与山西农大果树研究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在以梨课题组首席研究员郭黄萍为首的专家技术团队的跟踪指导下,园区建设发展健康顺利。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以及试验推广的“有机旱作、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引起了有关农业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产业发展带动周边老百姓就近就业、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效果明显,受到了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
如今,昔日的荒山梁改变了旧模样,春夏时节满山披绿,秋天来时硕果累累,这里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农民成为“土专家”
“原来没有技术,身体还残疾,轻活儿不好找,重活儿干不了,谁能想到如今靠一把‘好剪子’就过上了好日子。”团柏乡羊反村村民朱玉明介绍,“原来这里是山坡地,种庄稼全看天气,遇上干旱年月,种子钱都收不回来,日子过得特别困难。”
朱玉明是梨园第五片区生产队第二组的一名工人,也是梨园公认的一把“好剪子”。邻村有了梨园之后,他凭借头脑灵活、善于钻研,学会了修剪梨树的好手艺,成了方圆几个村有名的高素质农民技术员。
朱玉明家距梨园仅2.5公里。多年前,他因为一起工伤事故,造成一条下肢高位截除。装了假肢后,平时以一辆电动三轮代步,不用拐杖也可勉强行走。到梨园打工前,几乎天天在家闲着,家里全靠爱人种几亩地和养几只鸡维持生活。
“果园一般多是拉枝、刻芽、疏花、疏果、修剪等一些轻体力活儿,虽然劳动强度不大,但是技术性很强,每棵树的长势不同,修剪要求也不同。”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耀山说,“玉明哥人残志坚,会琢磨事,几年来通过认真参加技术培训,虚心请教专家指导,技术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成了咱们合作社里的‘台柱子’。”
“去年我仅靠劳动收入就拿到了20000余元,这是多年来挣钱最多的一年。”朱玉明满脸骄傲地说,“我挣到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个男人的尊严。”
家门口的产业平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让他们学到了技术、施展了才华,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过上了好光景。
科技引领产业兴
梨树的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重视科技管理则事半功倍。在荒山梁种上梨树后,梨园聘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经过多年来连续不断地培训,不少农民从零起步,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了梨园里的业务骨干。
“为了尽快提高职工的技术管理水平,梨园从栽树的第一年开始,就把对员工的科技培训作为提高产业管理的主要突破口来抓。”刘耀山介绍,合作社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学习培训,通过培养梨园自己的“土专家”和业务骨干,促进玉露香梨产业健康发展。
在梨树种植管理中,整地、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样样技能都需遵循科学规律,道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为使多数农民尽快了解掌握果园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梨园结合自然条件实际,因地因事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各个物候期作业特点的要求和多数工人文化基础差、认知水平低、学习掌握慢的实际情况,采取急用先学的方法,需要什么学什么。同时,减少室内理论培训时间,增加实操安排。
师傅带徒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授方法。通过师傅手把手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员工的认知水平和实操技能。刘耀山介绍,截至目前,已有68名职工达到了基本掌握全年各个物候期技术操作要求的水平,有42人达到了上级农业部门规定的高素质农民的要求,有130名固定工能基本胜任一般性大田管理。
上团柏村脱贫户申耀辉过去一直靠种七八亩山旱地生活,日子过得比较紧巴。梨园建成后,他和妻子承包了山上一百余亩梨园,为了学得一手管理技术,各种培训活动从不肯落下。专家来了,凡不懂的问题,总要问个明白。如今,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俩人都成了梨园比翼双飞的“好剪子”。
“只要梨园在,凭一把剪子干到七十岁也没问题。”申耀辉自豪地介绍,“我们家连续两年的年收入都达到了八万元以上,只要手艺在,咱的小日子过得也不会比城里人差多少。”
农民学到好技术,梨园管护上台阶。随着梨园科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促进了梨园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得到上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承担了示范展示任务。2021年,梨园承接各地观摩学习人员1000余人次,为促进玉露香梨产业向好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爱心帮扶助增收
“在梨园发展过程中,我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制定优惠政策,为老、妇、残等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刘耀山介绍。
在梨园管理中,锄草、浇水、疏花、疏果、刻芽、套袋、拉枝、修剪等均为轻体力劳动。梨园结合用工实际,为周边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方便。据了解,在梨园务工的农民平均年龄为57岁,妇女占86.4%,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成员务工者达到了55户86人。股金、租金加薪金“三金”带动脱贫户386户1044口人。
贾玉兰家有一个十多岁的智残男孩,多年来为了给孩子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在家种地没多少收入,外出打工拖个孩子又不行。”贾玉兰说,“自从村里有了果园,不仅在家门口就有劳动收入,而且每年还有数千元的土地入股分红。”
贾玉兰家以土地入股,年年能享受到土地的入股红利。为了增加收入,她两口通过向合作社申请,承包了一片梨园开展生产管理服务。
“一年能收入六万多元,这事儿放到以前,想也不敢想。”谈到去年的收入时,贾玉兰喜笑颜开,“多亏合作社在咱村里建了梨园,如果不是这样,仅靠种庄稼,全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哩!”
跟贾玉兰家一样,通过合作社的奖励措施,被吸收到梨园务工的还有朱吉祥等残疾村民。朱吉祥自小智残,只会干些具体的简单活,根据其自身情况,梨园每年在需要干刷树、捡枝、锄草、垫地、施肥等简单活时,安排他进园务工。通过劳动收入,每年可收入8000元左右,减轻了其家庭负担。
技术员刘百勤介绍,梨园共有10个生产队,各队都有一两个智障残疾家庭的成员,他们离家出门务工都有一定困难,被吸收到梨园务工后,靠双手养活了自己。用工高峰期时,到梨园务工的残疾人达到200余人。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确保弱势群体持续稳定增收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刘耀山表示,“今后还将继续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确保他们持续增收。”
记者 高峰 张春茂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