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身边人都富了才叫富。”日前,大宁县香菇产业种植企业家贺娟英这样介绍自己带领和发展起来的大宁香菇种植产业。
贺娟英是大宁县曲峨镇布业村人,她22岁来到临汾务工,2000年成为我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2014年,她与合伙人把目光投向农业项目,赴河南、湖北、浙江等地进行考察,决定发展香菇种植。选定香菇项目后,她在尧都区吴村镇建立了香菇种植基地,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年轻的时候,因为家乡没有什么产业,被逼无奈外出打工。积累了一些资本后,就想着回报家乡,让家乡的群众依靠产业致富,让他们不出家乡就能务工增收。”贺娟英说。
2019年初,贺娟英筹集20余万元,计划租赁大宁县曲峨镇甘棠村3个废弃大棚发展香菇种植。亲戚朋友知道后,都认为大宁县的地理气候和尧都区相差较大,担心她投资失败,把辛苦赚来的钱亏得血本无归。
其实,在大宁发展香菇种植,贺娟英是经过认真考察的。她认为,大宁县海拔高、温差大,非常适合香菇种植。经过多方考察联系后,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香菇种植。
开弓没有回头箭。2019年年初,贺娟英先行先试,联系废弃大棚、商谈租赁价格,联系工人、购买香菇架,购置相关设备、菌棒等,在亲戚朋友的质疑声中,她在甘棠村开始种植香菇。
“我当时雇佣的工人是当地村里的村民,我就是要让大家看到我是如何种植的,让大家明白,在大宁种植香菇到底能不能成功。”贺娟英介绍,“第一茬香菇收获时,我给村民算收入,告诉他们种植收益,并且承诺香菇种多少我就收多少,这个承诺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鼓励了部分村民和亲戚种植香菇。”
今年春节过后,走进甘棠村的香菇大棚时,香菇一个挨一个。大棚里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工人师傅们正忙着采摘,采摘的香菇销往省内运城、太原和省外陕西、河南等地,市场供不应求。
三年多来,贺娟英带动了大宁香菇种植产业的发展,由当初的3个大棚发展到如今的20余个大棚100余亩土地,带动了大宁县曲峨镇甘棠村、黑城村、道教村及三多乡楼底村、太德乡布村等3个乡镇5个村的10余户种植香菇,为100余名群众提供了务工就业岗位。
为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发展香菇这一特色产业,贺娟英建设了存放香菇的冷库,成立了大宁县绿康园香菇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香菇种植过程中的存储、销售等问题。
种植户白鹏表示,香菇菌棒由果木、麦麸等有机材料制成,香菇收货后菌棒可回收用于农田、蔬菜、果园等种植业,是上等的有机肥料,可实现循环经济,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白鹏是曲峨镇白村人,2020年3月承包了可放菌棒6万棒的2个大棚,用辛苦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目前,大宁香菇种植已形成连片连村的初步规模,下一步我将带领种植户开展学习培训,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拓宽产业链条,增加香菇附加值。”贺娟英表示,“今后将积极打造大宁有机香菇品牌,不断提升大宁香菇的市场竞争力,让家乡群众走上致富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