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入冬以来,寒风刺骨。大宁县曲峨镇布业村村民张师傅心中却是一片火热。
12月7日,张师傅驾驶着农用机动车,载着100公斤苹果,风风火火驶出村子。
在村口,张师傅遇到了老熟人。
“干吗去?”
“到城里送点果子去!”
“那可得把果子包装好,当心在路上颠簸的‘破了相’!”
“放心吧,村里的路修得这么平整,伤不着果子!”
老熟人回头看了一眼村外平整的水泥路,感慨道:“可不是,这条路可算修好了,遇上雨雪天,再也不用担心走泥路了!”
布业村位于曲峨镇北部,出村的这条路长度不足5公里,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下雪,道路泥泞不说,还因为没有防护栏和排水渠,经常会有车辆掉进地沟。
“布业村出村的这条路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我们驻村开展工作,首先要干的事就是修路。”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负责人卫强说。
修路,头等大事!修路,迫在眉睫!
为了早日开工,工作队多次与大宁县交通运输局沟通联系,最终开工修路。今年4月,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这条路的硬化修复、排水渠配套、防护栏修补、农村班线候车亭修缮等工程,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难题。
驻村工作队为村民修路这件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有了这份“成绩”打底,工作队迅速和村民打成一片,各项工作也开展得很顺利。
“要办事,就要办群众心里在乎的事。”在工作队内部会议上,卫强和队员王鹏、杨峰伟商议,驻村一场,决不能空手而归,一定要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干点啥。
布业村共有村民193户507人,常住人口73户158人。村民吃水全靠村里的一座水窖,水窖容量只有20立方米,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座水窖早就该修护了。”村民韩师傅对工作队修水窖的计划举双手赞同。
卫强等人走访了村民,征询了意见,又细细检查了水窖,记录了相关数据,然后请专家做了修建规划,给县里打了一份详细的修建报告。县政府的专项款刚到位,水窖修建工程迅速开工,不到两个月,老水窖被扩建成50立方米的新水窖。看着村民们吃上了方便水、舒心水,卫强等人心里美滋滋的。
出行和吃水,是百姓的生活所需,解决了这些问题,迎面而来的就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计。
布业村是当地有名的“苹果村”,村内种植了一千多亩“红富士”,几乎家家有果树。近年来,大宁县积极引进培育推广“宁脆”苹果新品种,通过对老果园提质增效改造,科技赋能让“红苹果”变成了“金苹果”,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我们借着当地推广‘宁脆’苹果的政策,积极做村民的工作,希望大家能更新换代种植‘宁脆’,但村民说啥也不愿意。”卫强说,工作队的人员通过走访,摸清了村民的想法,大家并非不愿意换品种,主要是考虑到一来没有技术,二来部分农户家中缺少劳动力。
对村里的实情摸了底,又了解了村民的真实想法,工作队请来农业专家为大家上课,鼓励村民种植新品种,对于有些村民家中缺少劳动力的情况,就主动帮其干活。就这样,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布业村的千亩果园出现了三百多亩“宁脆”,果农们翘首以盼,希望新品种能够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如今的布业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体育设施一应齐全;水泥路上,一辆辆满载果子的大车缓缓驶过;田间地头,一棵棵果树迎着朝阳茁壮成长;村里广场上,晒太阳的百姓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还是那句老话,要干就干好,实实在在为村民做点实事,我们不但要进驻村里,还要‘驻’进群众的心里!”卫强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县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关要求,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全力开展帮扶工作,努力提升治理能力,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