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宽阔的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草莓苗长势喜人,苗间许多黄白色的花骨朵悄悄探出了头。虽已入冬,但在翼城县南唐乡河沄村,草莓种植的“春天”正在降临。
“再过一段时间,第一茬草莓就能上市了,都说冬天是农闲时节,咱河沄的老百姓可闲不下来。”河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玉玲说。
河沄村以种植草莓为特色产业,目前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到1200余亩,草莓产业园区有温室大棚297个,共育有红颜、章姬、凤冠等10余种品牌,园区年产量达600万斤。近年来,河沄村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产业优势,在特色小水果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跟随孟玉玲的脚步来到村委会一侧,记者看到一排正在施工中的平房,工人师傅正站在脚手架上对房屋外墙进行抹灰。“这里正在建设的是我们村的草莓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包括一个3000平方米的智能化高标准草莓采摘棚、自动化草莓分拣流水线、低温储存加工冷库以及一座约300平方米的草莓交易市场。整个项目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12月初可以投入使用,为今年冬天第一茬草莓的销售提供便利。”
瞄准现代农业典范,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南唐乡在构建质量品种优化、产业特色鲜明的农业结构格局上做文章,将位于河沄村的南唐乡高钙草莓园区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农增收的支撑作用也在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推进南唐乡高钙草莓园区草莓产业提质增效。”南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姜治国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不断创新发展上做文章,试行‘莓+菜’间作、‘莓+粮’间作,提升果农管理水平和草莓品质,探索草莓干、草莓酱等产品深度开发,最大限度挖掘产业潜能;树立品牌意识,在商标注册、包装升级上下功夫,推动草莓产业现代化,实现由产品到商品,再由商品到品牌销售的转变,在农民增收上寻求质的突破;同时,鼓励年轻干部创新创业,依托特色产业示范村项目,积极探索‘支部+公司+园区+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