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 学在基层

2012-10-16 16:5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原来,只知道海南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没想到,走进中部山区,看见了另外的海:山海、绿海、云海,层层叠叠、绵延不断、变幻无穷。

从白沙县城出发,历经柏油路、水泥路、黄土路,品尝了疾驰、盘旋、颠簸各种乘车滋味之后,终于登上了海南省第二高峰——鹦哥岭。走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道银村护林点,我被眼前简陋的生活条件震惊了:一个土砖砌的民房里,大通铺占了一半,其余的空地还撑着2个帐篷;旁边屋子里,除了单人床,只有一张两条腿的桌子倚墙而立。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娱乐设施,27名大学生在这个护林点一待就是5年。他们以雨林为伴,与鸟兽交谈,在寂寞中完成了50464公顷保护区的划界定桩、信息采集、日常管护,记录到2197种维管束植物,431种脊椎动物,发现了鹦哥岭树蛙等十几个科学新种,撰写了《鹦哥岭森林管护实践》等著作。

采访他们,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

学什么?学他们甘于寂寞,扎根基层,努力奉献。这些20多岁的大学生,有血有肉,如何抵御了物质上的种种诱惑,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扎根深山?他们有家有爱,如何忍受心志之苦,在崎岖山路上,在热带丛林里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初来乍到,如何与周边村民打成一片,将一大批“狩猎者”变成了“护林员”?因为,他们有信念,有激情,在科研上处于一片空白的群山里,忘我地探索新知,获得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在贫穷落后的黎族村庄里,倾情地助农致富,找到了人生存在的价值。

学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刚到鹦哥岭时,大学生们想方设法与香港嘉道理农场联系,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在与当地群众的接触中,他们发现,不帮助农民致富,就不可能保护林区。于是,修旱厕、垒猪圈,推广“稻鸭共育”新模式,他们终于赢得了大伙的信任。在实践中,他们还总结出一套职业培训、管护山林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一名驻地记者来说,基层同样是最大的优势、最广阔的舞台。走基层不但要成为一种习惯,更要成为一种信念。像鹦哥岭对于27名大学生一样,基层对记者来说,永远有报道的空白。只要不怕艰苦,扎根深处,一定能在新闻的空白处写出好作品。事实也一再证明,不到基层,总隔着一层膜,眼睛看不清;不到基层,只是堆砌材料,思考不深入;不到基层,满篇干巴话,表达不到位;不到基层,冷暖不相知,感情不充沛。几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进瓜菜基地、平价超市、乡村农家乐、农村敬老院,感受到火热的生活。每一次走入基层,都会有一种兴奋感,都能找到新素材、新角度。但凡在办公室坐得时间一长,笔下就干涩,心里就发慌。

记者走基层,还要像27名大学生一样,努力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方法。首先,要从感情上投入,身体上融入,拜群众为师,为他们服务,从中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了解社会的矛盾问题,在服务中汲取智慧,提高报道质量。其次,拓宽走基层的范围和领域,寻找新的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报道优势;抓住群众关切点、矛盾聚焦处,进一步挖掘深度资源。第三,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学会选择具备新闻价值的发生在基层的事实加以报道。经常与基层联系点沟通,策划举办走基层活动,推动“走转改”向更新、更广、更深处发展。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记者)

马跃峰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