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的精与径

2013-04-02 10:34: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读者对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是枯燥、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不如社会新闻、娱乐新闻那样鲜活、生动、有吸引力。经济新闻也一度被读者视为“硬新闻”。那么,怎样才能把经济新闻写得有活力、有趣味,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呢?

精准——把握专业与通俗平衡

“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是经济类新闻普遍存在的弊端。内行不愿看是因为记者写的不专业,报道的内容肤浅;外行看不懂是因为经济类新闻专业性强,大量专业术语、数据的使用让人费解。专业化与通俗化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常常为这一矛盾所困扰。然而怎样才能打破这一瓶颈呢?

为了避免太庸俗与太专业的两个极端,我们只能寻求这一天平的平衡点,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两者的平衡关系。固然,两者看似矛盾,通俗意味着要让更多的人看懂,发展更多的读者群,而专业则意味着读者要看懂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越专业读者读起来越有困难,但是二者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能够找到两者的统一点。

其一,经济新闻要写得专业或通俗需要符合报纸的定位,要针对受众目标而定。现在的经济报道大概有三类:一是综合刊中的经济报道,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工业企业为主,为决策层、经营者服务,以此突出其导向作用;二是商情刊中的经济报道,以市场行情、商情快讯、股市分析为主,注重与国际市场接轨,突出其实用性;三是周末刊中的经济报道,透过经济与文化中典型的人和事,以特写、文艺等形式寻找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以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因此,采写经济新闻,要明确报纸的定位,目标受众又是哪一个阶层。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写出符合读者口味的经济新闻来。

其二,可以通过推广专业术语来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当新概念、新名词都为大众所熟知之后,“专业”的东西也变得“通俗”了。“WTO”这个词不就众所周知了吗?因此,面对纷纷涌来的新名词、新概念,最基础的就是要“扫盲”,在经济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比较难懂的学术词汇,可以配以简明扼要的注释,这样可以达到推广专业词语的效果,还可以配以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材料,这样利于读者对新闻本身的理解,同时往往也利于对专业术语的理解。

途径——让经济新闻故事化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曾说过,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这就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一个精彩的故事拥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等诸多元素,自然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因此,将故事中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因素,应用到经济类新闻的报道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那就是数据的使用。经济新闻离不开数据,如果仅仅是直接大量的堆砌数据列表,对读者而言会显得缺乏重点和吸引力,而运用对比、换算和类比等方法则能更鲜明、生动地揭示新闻的主题,例如用“如果将这一万亿美元换成一美元一张的钞票,一口气数下去,一秒钟数一美元,需要31668年才能数完……”的描述来形象地说明一组经济数字,那么,文章的可读性会提升很多。

同时,经济新闻还具有很强的指向和引导作用,任何有关经济变动的信息,都可能会引起密切关注,对经济走向形成影响,也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影响。

经济新闻报喜更要报忧,敢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在我国社会转型、飞速发展的今天,调整中的市场会存在一些问题,而经济新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具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搭建政府与百姓间的沟通桥梁。

经济类媒体还应为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作积极贡献。以商业经济实体为例,目前,已经有很多媒体进行企业公众形象的评价和商界重大事件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对引导商业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倡导健康的商业市场风气益处很多,值得提倡。

总之,在拓宽经济报道的视角中,把经济现象社会化、人文化、形象化,不失为拓展经济报道的多元维度,增强贴近性的有效手段。如果经济报道真正从纯经济视角向“经济、社会、文化大合唱式”转变,把视野充分扩展,把触角尽量伸开,贴近性必定会随之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会随之加深。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

王秀萍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