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成 柳静霓
不怕吃苦,为“三农”发展鼓与呼
离事实近些,再近些,这是《平凉日报》一贯崇尚的基本原则。
有一天我们在一封群众来信中发现一条新闻线索:在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有一个叫九沟的村子,那里山大沟深,住着十多户人家,多是老弱病残。村子里不通电,吃的是泉水,惟一的一眼泉水快要干涸了。
当时报社采访条件艰苦,没有采访车,我们骑着自行车来到安国乡,到了九沟村的沟口,几乎看不见像样的路,只好步行。夕阳西下时,终于走到九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眼所谓的山泉,看上去只是一汪积水,十分浑浊。我们当晚住在九沟,挨家挨户地和村民们谈。经过深入采访,采访主题呼之欲出,那就是九沟村民企盼整体搬迁,早日离开深山。稿件《九沟在呼唤》见报后,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村民终于在半年之后整体搬迁。
一颗真心,与农民兄弟做朋友
平凉是农业大市,《平凉日报》版面大多围绕“三农”展开。每年的春种夏收、防汛抗旱,记者都会来到第一线:接到加重农民负担的举报,排除一切干扰为农民鼓与呼;发现新农村建设有了起色,就走村串户,与农民一起分享发展的喜悦……20年间,我们走遍了平凉六县一区100多个村庄,也结交了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兄弟。正是因为这颗“真心”,我们写新闻总能够从农民角度出发,把别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写成深入农民心坎的“大文章”。
一次到灵台县一个山村采访一位典型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刘俊花。刘俊花生活在新集乡崖瑶川村,她赡养一名孤寡老人18年。崖瑶川村处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沟,我们早晨坐班车,赶到村子时已是下午。找到刘俊花时她正在和大家碾麦子,很干脆地回绝了采访:你们说啥?我忙着哩,你们走吧。我们说你是先进,报社派我们给你写个稿子。她说:“我不先进,只是做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你们还是走吧。”很快下起了大雨,这对碾麦子的人来说是最怕遇到的事情。他们在紧张地“起场”,我们也毫不犹豫地加入。
随后,我们跟刘俊花来到她家。刘俊花做饭,我们帮她拉风箱,和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大约是感觉到了我们的真诚,她也渐渐消除了戒备心理,话多了起来。我们说:你把这几年全国、省市表彰的奖章、荣誉证书拿来看看。她拿来一个破篮子,那些奖章和荣誉证书都装在里面,几乎被尘土掩埋了。看到我们很惊诧,她说:这有啥好的,又不能当饭吃。这些珍贵的细节都是我们在和她漫不经心的谈话中得到的,如果我们拉开架势做出采访的样子,她肯定不会说这些,即使说了,也肯定会有所保留。
时刻准备,街头巷尾处处有新闻
对地方报纸来说,突发性重大新闻线索一般不多,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一旦“偶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新闻的采写报道,抢占“制高点”。
2010年2月的一天早晨,好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我们到公园里晨练,像往常一样,凑到经常锻炼的一堆人里,看能不能在他们的“草根新闻发布会”现场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结果听到一位老人自言自语:“真不可思议,现在有些人连候鸟都捕杀,咱们泾河滩听说有人给鸟儿喂‘药’,已经有上百只鸟儿被‘蒙’死了,你说鸟儿惹谁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们当即打车赶到事发现场。到达平凉市崆峒区泾河二十里铺流域,也就是这位老人说的捕杀候鸟的现场后,经过仔细察看,我们发现河边、沙丘、及附近农田里,大约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共有34只死亡的赤麻鸭。而先期到达的几位摄影爱好者向我们讲述,他们是前天发现栖息在这里的候鸟惨遭毒手。
我们随即开始采访,采访对象既有热爱候鸟的摄影家,也有热心村民,我们还去有关部门做了调查了解,为此,一整天没有吃饭。第一时间采写的稿件《震惊:泾河候鸟在哭泣》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
披露候鸟捕杀事件并不是最终目的,借此提升市民爱护候鸟的意识,共同保护人类的精神家园才是新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此,我们连写几篇追踪报道。一时间,许多市民就这一话题参与讨论,林业、环保部门还组织在学校、社区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作者分别是平凉日报社社委、采访中心主任;《平凉日报》采访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困惑与媒体规制
下一篇: 纸媒视觉化变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