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逾瑜
评判一条新闻是好是坏,人们有多种标准,我觉得好新闻应该是打动人的新闻,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
去年,我到湖北省新华医院肿瘤科采访,这是全省唯一的肿瘤姑息病房,90%以上的病人都采取姑息治疗。在国外,姑息治疗作为一种临终关怀已相当发达,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治疗,相对于根治性治疗而言,有针对性地控制病人的疼痛;它也是一种关怀,很多患者不希望进行痛苦却又希望渺茫的放化疗及手术时,这种方法很人道,也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活得有尊严。带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对生与死的又一种理解,我走进一间间病房,完成了一次震撼心灵的采访。这里的晚癌病人,很多都是大医院救治不了送进来的,送来时不成人形,昏迷半死。而如今,他们吃得香,睡得着,感觉不到疼痛,心情愉快地和家人共度最后的时光。报道刊登后半个月,我接到天津的金女士的电话,她激动地说,她的父亲在经历了两个疗程化疗、58次放疗后,已陷入昏迷,意识模糊,不能言语,大医院宣布无计可施,最好回家休养,亲戚们通知金女士赶紧回来见父亲最后一面。后来,因为看到报道,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老人送到新华医院姑息病房,结果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吃饭、散步、交流都挺顺利,一家人还能推着老人到公园去喂鱼、照相。金女士说,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用遭罪,而且舒舒服服的,全家人都好开心。当然,我也很开心,这比报道获得任何奖项都更让人有成就感,把感动记录下来,把美好传递出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湖北日报去年8月开辟《网事回应》栏目,以我名字命名的“崔逾瑜工作室”成员承担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第一期是关注汉阳城管局成立武装部事件。此前,报道经网络发酵,加上“城管”、“武装部”两个极为敏感词语的交汇,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上,不少网民担心引发暴力执法升级,尽管汉阳城管局一再解释,但回应声淹没在多数网友的口诛笔伐中。接到总编辑点题后,我很快投入采访。通过采访汉阳区城管局、汉阳区委、社会学家等人士,并横向对比外地做法,得出报道结论:城管成立武装部是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属于体制创新,在全国各地早有尝试,武汉并非首例。报道分析了之所以公众对此事普遍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城管一直以来在不少群众眼里的“暴力”、“冷血”等负面评价居多,因此,更要正视这种社会情绪,避免激起公众的对抗心理。该报道一经刊发,当天即被新浪网、新华网湖北频道、搜狐新闻等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客观、中肯的分析有效回应了公众质疑,谣言迅速化解。
这次报道让我认识到,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得好,可以成为民意“晴雨表”、社会“黏合剂”、道德“风向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引导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
新闻的温度,存在于时代和社会的温度里。我们的脚步,紧紧跟随着温度而四处奔波。我们是观察者,我们看到许多面孔和表情,那些让我们“牵挂”的、“怀念”的、“快乐”的和“拍案”的,一直在我们的眼中、心中;我们是记录者,记录这个时代的一举一动,尽可能多地看见,尽可能多地听见,尽可能多地追问,尽可能多地思考和尽可能多地力争;我们是建设者,坚持理性的、冷静的思考,坚持客观的、公正的记录,触摸着新闻的温度,不掩饰我们的表情,不掩饰我们的愤怒,不掩饰我们的叹息,不掩饰我们的热爱,不掩饰我们的欣喜,也不隐晦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为党说话,为民执言。 (作者是《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网络时代报媒的发展策略
下一篇: 掂分量:编辑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