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青年记者》刊登了徐志纯撰写的《网络时代报媒的发展策略》一文,他认为:从MSN 到QQ,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如今的微信,科学技术正快速发展着。从新闻的时效性来说,报媒显然已无法与现在的网络竞争。报媒如何在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需要报人认真思考。
积极参与,融入新兴科技
自多年前,看着网络迅猛发展,不少纸媒纷纷上网。如人民日报于1997年1月1日创办的人民网,如今已成为大型综合性门户网站。前几年微博兴起时,人民日报同样开始了自己的“领头”之旅。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 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截至2014年3月7日,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已达到1700 万人,而人民日报发行不过300 多万份。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报媒的前途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元汇集,海纳百川归一体
过去,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报媒的做法,一般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辑之后,才进行发布,这样一来,虽然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上有所迟缓,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网络的发展,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这带来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信息海量化,人们无法更好地甄别和选择信息。
放弃单一,接受多元、移动与点线面混杂生态现状,顺势而为
以前,同样都是报媒,只有早报或晚报的区别、只有版面多少的问题,而现在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各家网站纷纷增强了自己的“装备”。有人在采访时戏称:网站的采访、转播设备比专业的电视台都要高级许多。“硬件”装备对媒体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这种“软件”装备的提升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下一篇: 触摸新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