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标题,能使“易碎品”不朽

2014-12-30 16:05: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刘建林

屈指算来,我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做过17年的夜班编辑。制作版面、标题,编辑稿件……每天看似重复的工作,却做得津津有味,并不觉得单调,因为编辑不是裱糊匠,这是一项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做标题,就是对稿件的一次“再造”,凝思苦想,得之欣然,其中真有不少乐趣。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标题是新闻稿件的“眉眼”,所谓“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神”,眉清目秀,稿件才有了精气神,读者才有阅读欲望。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信息接收渠道五花八门,受众时刻坐享信息饕餮大餐,已经被“宠”得越来越挑剔,耐心越来越有限,各路媒体使尽浑身解数抓取受众眼球,能让他们的目光停留一秒钟,都是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标题制作,就显得更加“生死攸关”——标题若能眉挑目送,稿件就“活”了一半;标题倘做得臊眉搭眼,稿子的半条命已然断送在编辑手里了。

通常说翻译有三个境界,“信、达、雅”。制作新闻标题,也有三个境界,可以名之为传真、传意、传神。事实上,很难分出这不同境界标题的高下,不同类型的新闻,在不同的场合,各自适用于这三个境界的新闻标题。

一是传“真”。也就是有一说一,标题与文中内容一致,能够简炼而准确地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能做到这一点,标题至少可以打“60分”以上,应该说,要闻版面大多数的新闻标题属于这一类。传“真”的难度,在于“简”与“真”并举,因此,制作所谓传“真”的标题,也有一个炼字的过程。当年,为了把时政新闻的标题做在13字以内,既要简约又要存真,既要醒目又要全面,我们曾经绞尽脑汁。

二是传“意”。这是指标题不一定一一对应地实指新闻事实,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意会。生动,是这类标题的突出特点。2001年,本报驻湖南记者吴兴华就洞庭湖旁植树活动写了一个现场短新闻,标题几经反复,最后定格为《借来杨树护洞庭》。标题没有实说绿化,但意在其中,有了一点诗情,也颇有些画面感,主语未上题,但一“借”、一“护”,却道破了报道主体的“含情脉脉”。虽然事过多年,至今记忆犹新。本报当年在美国世界杯比赛时报道一场比赛,做过一个标题:“东道不留客,老哥叹当归”,指东道主美国队淘汰了哥伦比亚足球队,标题做得巧,一输一赢两个队的得意与失意,仿佛跃然纸上。

三是传“神”。能传神的标题,往往有些评论的意味,不但传递了稿件的神韵,让报道有了“魂”,还能传递出编者的观点。我印像特别深刻的,是1996年我做夜班时,目睹副总编辑李仁臣为他与徐如俊、王科合作的一篇报道,当场新做了一个标题,《天下不敢小聊城——从聊城借京九促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的希望》。这稿子的开篇,极写聊城之穷、之小、之闭塞,而标题却起得这样气势宏大、霸气十足,仿佛乾坤在握。为什么?副题已透出端倪,是“大京九”的擦肩而过,给了“小”聊城们脱贫、脱困的机遇,脚下有路,大路通天,胸中就有了天下,天下也就有了不敢小觑的聊城,聊城也就有了终成霸业的可能……最精当的,是那个“小”字,副词当动词用,堪称神来之笔。短短七个字,像是一篇精辟的评论,神气足,道尽了路与小城、城与天下,有通江达海之路、方有通江达海之势的逻辑关系,真不愧是评论高手所作的标题。

制作新闻标题,和时装设计颇有些神似,非得“量体裁衣”,稿件的体量、内容、文风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眉眼”。报道大气磅礴,若是标个小桥流水的标题,就如同给鲁智深画上林黛玉的眉毛一样荒唐;而如果报道是细腻典雅的,却配了个平庸直白的标题,那就像非把西施的眉毛剃掉一样,简直就是唐突佳人、焚琴煮鹤了。

新闻虽被称为“易碎品”,一个精妙的标题,却可能使报道成为不朽。谁还敢说标题是雕虫小技呢! (据人民网)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