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翔
如何写新闻、编新闻,如何办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我以为在坚持正确办报宗旨的同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编辑记者心中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读者意识”。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泰斗,一生著作等身,他说:“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11期第12页)可见其读者意识极为强烈。针对一些作家写作“目中无人”的状况,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曾尖锐地指出:“一个使你相信他只为自己写作和他不关心是否有人听他的作者,是个吹牛家,不是在自欺,就是在欺人。”(见W﹒C﹒布斯《小说修辞学》)
应该说,任何人的写作都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写作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作家或记者,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连文体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办报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
1998年,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刻,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一些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年轻人的就业将面临一场重大挑战。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和提高未来就业的本领,我当时作为报社总编室主任、《经济》专刊的责任编辑,感到有必要做一些服务工作。我不是就业专家,但我拥有信息,会分析,会整理。根据一些通讯员来稿和报刊资讯,我有意编写了一篇述评文章《明天的就业大门朝谁开放?》,献给年轻的读者。文中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与状况、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等,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未来前途,文凭已不再是青年人通向锦绣前程的唯一‘护照’,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将变得至关重要。”很显然,这篇文章是为年轻人写的,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时隔15年,没想到不久前我与一朋友交谈,竟意外地在他的剪报本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这位朋友说,这文章当时对他触动很大,现在来看,文章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对今天的年轻人仍有启发作用。
都说新闻是“易碎品”,这话一般情况下很有些道理,但对于一些为“扎根读者”的新闻作品,也许并不准确。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和新闻的生命力掌握在读者的手中。读者喜欢,报纸就有生命力,哪怕作品过去了十年八年甚至更久。《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今天读了谁个不会心潮澎湃?
心中要有“读者意识”,作为报人来讲,这要求其实并不很高,也并不很难。首先是感情问题。记者要深入读者、融入读者、情系读者,心中常常装着读者、念着读者,多在读者的结合点、共同点、兴趣点上找新闻、作文章。其次是方法问题。要多研究读者、服务读者,经常想想、问问读者有哪些求知心理、欲知心理、期盼心理、得益心理,想想读者的困惑、情绪与表情,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说真话、写实情,用富有个性、清新活泼的新闻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和报纸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就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否则,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或脱离实际,“假、大、空”,你认为文章写得再好,报纸办得再美,读者也是不会买账的。
转作风、改文风,“读者意识”不可淡忘。
(作者系湖南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新闻人决不能自断手足
下一篇: 第五十一讲 标题的精当排列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