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在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4-02-17 11:54: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李 焱

现在很多报社每年都会新进一批年轻记者,而他们中不少人原本学的都不是新闻专业,笔者认为,这些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

采访前的策划准备与新闻作品的质量、传播力度、传播效果息息相关。年轻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时,应该首先要有相应的策划和准备。在了解采访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对事实的相关背景和相关政策有充分了解。之后,记者要对准备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诸如提问用开放式还是闭合式?是正面提问还是侧面提问?哪些问题先提哪些问题后提?这些都要在准备采访前事先想明白。

此外,记者还要做好采访的物资准备。记者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地区、采访要求做不同的准备,除带好足够资金外,记者的证件要带好,笔记本要便携、够用。采访时用的笔很重要,最好多带两支备用笔。录音笔和照相机要装好电池,充好电。

采访要深、广、细

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丰富多彩,常常富有戏剧性。记者只有经过高质量的采访,抓好极强感染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抓到形象性很强的细节,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是访问和现场观察。访问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是记者与新闻事实的知情人用聊天的方式、交谈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职业,记者将会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记者不可能对所有的专业都了如指掌,因此在采访时,记者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不管这些材料是不是当下有用,也不管这些材料以后能不能用,都要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而再次打电话询问,不仅浪费记者的时间,而且也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在访问过程中,记者是主导者、发问者,主导着访问的质量和进程。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把问题提到点子上,所提的问题要清晰、简洁,要具体,要有深度、广度,提问的逻辑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这样,采访对象才能给记者提供丰富、富有逻辑性的材料。等到和采访对象气氛融洽、话题深入时,记者可以通过挖掘式提问,让采访对象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事实发生时的场景和细节。

记者必须深入现场,对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以及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进行观察,并捕捉现场的细节。新闻作品中的典型细节,常常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类细节就是典型的情节,典型的场景,典型的人物表情、人物动作、人物语言。记者把这些细节描绘出来,就会带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记忆深刻。

采访记录和材料的核实

新闻的真实性决定了采访时准确记录的必要性。2007年6月,从黑龙江省来伊宁县投资办企业的一位企业家向伊犁州效能办投诉,他的工商照年检竟用了100天,而实际上营业执照年检应在7个工作日办理完毕。笔者随效能办工作人员一起走访了伊宁县工商局和州工商局法规处,当时法律处的马某不在,而笔者在现场又没有做记录,仅凭脑袋记着。下午笔者回报社写作时,才发现脑袋记的东西并不完整,笔者也没有经过核实,就把“工作人员马某某”错写成了“专家马某某”,这给了笔者一次深刻的教训。

记者在采记时就要把重要的事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情节、结果和具体数字记录下来,内容一定要准确,不能有丝毫出入。另外,事实的背景和原因、采访对象的观点和看法、记者想到的内容、采访对象提供的素材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原话,这些都要记录下来,不能等写作时才靠脑袋回忆,这样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产生假新闻。

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核实是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事实要素、事实背景、相关的观点、故事和引语等,都需要进行核实。另外,记者得到的第二手材料,甚至第三手材料,包括引用材料,一定要找权威部门、当事人进行核实,不能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要和了解这一事实的对方或第三方进行核实。 (作者系伊犁晚报社记者)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