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

2010-01-29 18:07:00 来源: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太平常,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第一次被拒绝的重头采访

1997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早已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战略部署,可到了一些地方,迟迟不敢下决心,顾虑重重。这年5月中下旬,我带领报社两位同志赴新田、蓝山2县调查采访。新田的国有企业来势较好,县委书记陈益富、县长杨怀康对采访高度重视,亲自介绍情况,分管副县长郑柏顺亲自陪同采访,企业看了一家又一家。可到了蓝山,情况变了。蓝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较快,国有企业不多,国企改革动作较大,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企都已经“死”了。我们本想好好总结一下蓝山的经验,可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蓝山的领导一口回绝,拒绝采访,书记、县长连面都不见。我好不容易逮着个县长助理刘卫华,他是从地区体改委下去的,我们熟,他正好分管国企改革。我求他介绍一下情况,承诺决不贸然发稿。刘卫华没办法,只好坐下来和我们谈情况。他很有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归纳得很好,也很健谈,我们几乎听得入迷了。我在采访本上记了很多很多。之后两三天,我们几乎跑遍了他们所有改制的企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离开蓝山时,我跟刘卫华说,我要写一篇大稿子,全面介绍蓝山国企改革的经验。刘卫华无奈,只好说,你稿子写好后,必须先传真给我,县领导同意了才能发。他一再说:“国企改革政策性强,县领导一怕误传,二怕捅娄子,请你理解。”回报社后,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写出了蓝山国企改革的稿子,并传给了蓝山。蓝山的同志开始不敢发,后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经省发改委调研组的首肯,才同意发稿。稿子出来后,反响自然很大,蓝山的经验后来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和重视。

车到山前必有路。搞新闻,有时就是要有一点韧劲,看准了的事,就要想方设法做到,不达目的决不收兵。若因一次拒绝就退缩了,好多新闻也就被湮没了。抓新闻就如掘井,只有坚持挖下去,才会最终见清泉。新闻采访,尤其是采写重头稿件,切不要轻言放弃。(蒋剑翔)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特聘教授、《永州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