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会议,记者手中往往会有许多的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报道时,千万不要把领导人的讲话摘录一遍完事。要换位思考,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读者最关心的是会议有什么最新精神,有哪些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报道时要选出会议最重要、最新鲜、群众最关心的内容,从最能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报道。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进行材料的取舍,而不是按照领导的大小来报道。把会议中的亮点、群众关心的信息或领导人的讲话,从会议的消息中剥离出来,变为解读会议中的新闻信息,解读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解读领导人的讲话,采取核心、提示、观点、相关、链接等方法加以报道,使会议报道从“长篇大论”,变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读者愿看。
一些规格不是很高,部门或系统召开的会议,以及项目奠基、开工、合同签订和工程竣工庆典仪式等。具体做法就是避开会议,突出报道会议中的新闻。将程式化的内容淡化,着重写新闻事实,是读者“食包子一口就食到美味可口的‘馅’”。其实,读者尤其是做生意的读者,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张三李四在会议上的讲话,而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的内容。
现场特写、通讯等,都是比较活的、可读性比较强的会议新闻体裁,很受读者欢迎。因为通过这种报道形式,读者虽然没有参加会议,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会议的风采神韵。会议的报道形式不要只局限于消息,也可以写成现场新闻、通讯等形式,笔调可以比较轻松活泼一点,让枯燥的会议“活”起来。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议新闻报道应多些采用这种形式,以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一些有领导人出席并讲话的、比较严肃的,而且政治性较强的会议,如果写“他(她)说”、“他(她)指出”、“他(她)强调”等死板的方式表达,读者不一定都喜欢阅读,但如果写成活生生的现场特写或通讯,将领导人的音容笑貌和丰富多彩的讲话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读者一定爱看。
文无定法,各种办法也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原则是活学活用,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只要我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报道会议新闻,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发掘到会议报道中的亮点,就能够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作者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延炼电视台)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报道不实一律下岗 是个好办法
下一篇: 曹操墓为何成为新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