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不但是新闻,还是重要的、独特的新闻资源。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客观上已经成为报纸要闻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每天都可能遇上、必须精心做好的日常工作之一。
领导活动具有事件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但领导活动的过程并不都是新闻。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应当将领导活动主要的信息反映出来,从中发现并采写出重大新闻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获得领导的赏识。当然,这种反映不应当是有闻必录,更不应当是“食之无味,弃之不能”。
《人民日报》1989年11月14日发表的一条现场短新闻《难忘的时刻》,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探索。1989年11月13日,小平同志接见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人民日报社跑线记者孙毅,照例参加了这一外事活动。小平同志会见外宾,肯定是人民日报要闻版必须要报道的重要新闻。通常写高层领导人的会见新闻,一般都是那么一个固定的场面和程式:宾主之间寒暄、交谈,“他说”、“又说”、“强调”或“最后指出”,其中固然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新闻价值,但写作上的程序化很难让人读来有味。小平同志这次会见外宾,开始时他就说:“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短短一语,传递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这次领导活动怎么报道?记者在值班总编的鼓励下,大胆打破报道“惯例”,独具一格以此为主线,通过现场的所见所闻谋篇布局和取材行文,采写出了面貌一新的现场短新闻《难忘的时刻》。这条“领导活动”的报道,轻松活泼,于寻常中见不寻常,让人心情荡漾。在报道中,人民大会堂的普通工作人员和在场记者与小平同志进行合影,不仅入文,而且占全文篇幅五分之一的笔墨,尤为难能可贵。恰恰是这样的笔墨,真实地传递出一位伟人的情感与胸怀,拨动起了读者的心弦。
新华社记者在1991年随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到西藏自治区参观考察,采写的一条《“这段历史我作证”》的现场短新闻,对阿沛·阿旺晋美其他的活动行程只字未报,“独取一枝,尽显春光”,用特殊人物的言论,无可辩驳地向世界传达了西藏是中国的西藏这一事实,堪称对领导活动报道进行创新的经典之作。
创新领导活动的报道,尤其要求采编人员在把准领导施政方向、洞见领导工作创举、突出领导个性言行、抓拍领导经典瞬间、掏出领导肺腑真言、实录领导反常之遇、切中领导思想穴位、展示领导良好形象等方面下工夫,以重大而鲜明的主题感染人。1992年,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采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摄影作品《新任总书记胡锦涛面对世界聚焦》,2003年10月27日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现场新闻《温总理考察三峡库区为农民追工钱》等,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报道领导活动的扛鼎之作,也是“新闻家报时政”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蒋剑翔
(作者系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是怎样一眼就看穿了“王细牛”
下一篇: 给力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