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是捷近日在《中国记协网》撰文认为:新闻队伍要与时俱进,健康发展,记者当戒“现代懒”。
“现代懒”,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记者懒得动腿,“坐功”取代“跑功”。“跑新闻”是记者的本色。穆青说:“搞新闻事业不能论年龄,只要跑得动,就要跑。”但现在一些记者“跑”功退化,而“坐功”有余,坐在电话机前、微机前,坐等“报料”、邮件,大体得到一些情况,就能捕风捉影诌出稿子来,甚至写得有鼻子有眼。这种懒,胜过“守株待兔”。
采访懒得开口,“要稿”毫不害羞。当记者,首要的功夫是采访,要多问、善问。但是,现在有不少记者“口讷”,不会问,只会要,要材料、要通稿。至于稿子怎么写,其大言不惭:“有个葫芦就能画只瓢。”口讷之因,大有难言之隐:或者确实羞腼,或者言不达意,或者抢不上话(多人采访,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但深层次的根源是怕暴露了自己知识的匮乏——连口都懒得张的人能博学强记吗?脑子空空,谈何采访,只好当“伸手派”。
写稿懒得动手,“拐棍”不敢离手。或者打个电话、发个邮件给对方通讯员(现代时尚称“线人”、“信息员”),“你写写,给我发过来。”至于提炼主题、谋篇立意、表现方式、新闻影响力等等,全然“放权放手”:“你看着写吧。”然后,加上自己的名字和“本报讯”,稍加修饰就成。甚至连通讯员也不用,通讯员实际上成了某些记者的“拐棍”。“拐棍不离手,名记天下走”,“多条拐棍多条路,拐棍多了路好走”。
写“好”之后懒得改,推给编辑满有“理”。一些记者出手真快,一天几篇十几篇,稿件质量从何谈起?或者自以为是,或者自知粗制滥造,草草推出去,心中满有“理”:我都写好了,编辑干什么?有些事,本身就是“事”,粗糙点不打紧。
“现代懒”还有不少症状,不再一一数点。
“现代懒”是现代新闻队伍里的一种慢性病,在“很现代”地侵蚀着新闻队伍的肌体。其成因复杂,戒除不易,应当综合辩证,中西结合,医患同心,多策并用,治防并举。切莫等闲视之,养痈遗患。
首先,要矫正“视力”,以眼治心。“现代懒”,百懒之源是心懒,是社会价值观取向上的心理偏差。有人懒得有理:“你给我多少钱?我干这样就不错了。”针对这种“病理”,应当矫正一下对比的“目标定位”。当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太大,有的特殊行业高管年收入几千万元还说“合法合理”呢。但你是否看到一般工薪阶层呢?你的目标定位老是仰视极高处,难免会眼花头昏,心烦意乱。把目标定位活动一下,下移一点,变“仰视”为“正视”,“比”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光自然向前,眼正心不斜,心不烦躁人不懒,劳累一点也轻松。
其次,要苦练内功,以内治外。内功,就是综合学识的素质功力。走上新闻岗位,只是学习新闻的开始。社会是课堂,百姓是老师,记者是“杂家”,实践出真知。新闻界也一样,且不说成为“小穆青”,即使能独当一面,博闻、好问、善思、能写,能在一个媒体、一个地区小有名气,也并非易事,非知难而进不行。这个进程,就是内功升华的过程。内功强,元气盛,活力充盈人自勤。
最后,要创新环境,有氧运动。人类的现代疾病,环境污染是个重要原因。综合辩证分析,一些记者的“现代懒”与“环境缺氧”有关。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是增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神圣使者;记者,是大众心声和民间营养的采集者、酿造者、传播者。因此,记者首先应该是思考者、思想者,面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大量采集的材料,应该有个咀嚼消化的过程。只有创新环境,进行“有氧运动”,才能恢复记者天性,激发记者的创新活力,以“常治无病之病”,保证媒体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
下一篇: 解放思想,媒体肩负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