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11-01 11:4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杨兴锋在《中国记者》杂志撰文:以改革创新精神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他认为:发轫于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党的十七大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特别是浓墨重彩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的现实进步和理性经验。同时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要在这样的历史、政治和理论坐标之下展开,做出广度、深度和特色,同时追求生动、贴近,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的灵魂是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只有满怀感情,满腔热情,改革创新,才能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
一、从新闻报道的内容素材看,创新是吸引读者的要求。
改革开放是30年来的基本国策,其基本理论与历史进程对于一定年龄段的人来讲,耳熟能详。如果没有新的素材、新的角度、新的手法,就容易流于老生常谈,报道也难免让读者感到味同嚼蜡。
而对于80后的年轻读者来说,他们虽然与改革开放一同成长,但普遍不愿过于怀恋历史,而更愿意展开梦想,如果不能在鉴史基础上思考今天,勾画未来,也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
二、从新闻报道的业务要求看,创新是以变应变的需要。
当前,受众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网络的超链接,使瞬间获得海量信息成为可能。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分流了纸媒不少读者。这就要求报纸必须大胆创新,以变应变,才能赢得引领舆论的主动权。
三、从新闻竞争需要看,创新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
以“五个改变”谋求报道的创新与超越。
1.改变“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成就报道模式,精选一批改革人物作为“时代标本”,通过他们再现改革风云。
2.改变“面面俱到”的传统报道操作模式,精选有代表性的物和事,通过对标本的深度解剖,再现峥嵘的激流岁月、激荡的改革大潮。
3.改变“假大空”的深度报道模式,精选报道的切入角度,增强报道亲和力。
4.改变“囿于一域”的地方媒体惯性,树立全国、全球视野,站在更高的高度,寻找当地发展的坐标。
5.改变“千报一”的陈腐表现样式,增强报道个性。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创新不是创作  记者编辑必须严格把关,不能为了“新奇”而忽视新闻的客观真实,更不能“合理想象”。
二、创新不是标新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要严格按照党的有关决定、决议和结论,同中央口径一致,避免杂音。
三、创新是扬弃  一些传统的报道路子依然有生命力,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比如,人物典型是党报传统的“拳头产品”,不能丢,但必须改革过去“假大空”的报道模式,增加人物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