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同志们努力,展开麻雀战,摸了鬼子哨兵……”85岁的王德贵靠在椅背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哼唱着抗战时期的“流行歌曲”《民兵战歌》,虽然时隔几十年,但铿锵有力的歌曲旋律,老人仍记忆犹新。6月4日,记者来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王德贵老人的家中。虽然年事已高,但闲居在家时,老人仍坚持读书看报,并时不时写一些文章记录下生活点滴。 1930年,王德贵出生在襄汾县陶寺乡中梁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成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从他记事起所看到的就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实施的抢、烧、杀“三光”野蛮行径。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了读书求学的环境,但我从小就接触到许多革命道理,这一切都得益于父母那一辈的言传身教。”王德贵说,父亲是念过私塾的学子,经常教王德贵学习《论语》。母亲则是一名共产党员,上过小学、初中,后来因为家里贫困就辍学了,晚上在灯下做针线活时,常会教王德贵背诵国学。 王德贵拿出一本随身携带了几十年的袖珍字典给记者看,纸张残破泛黄,他说,“就是这本小字典,让我在战争年代也没有中断学习。”艰苦环境下的严于律己,为王德贵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学期间,受在校任教老师的影响,王德贵就参与了党的地下活动,送情报、搞交通,并在16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老师梁仰崇就是一名地下党员。”王德贵说,“当时,为了不干扰学生学习,利于地下党抗日工作,学校将小学由村子的中心搬到村外的祖师庙内,学校迁到祖师庙后,晚上我陪老师住在学校,老师给我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我要做民族英雄,不当汉奸。有的时候,他们组织晚上开会,我还站在门外给他们放哨呢!”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前夕,王德贵回到家乡襄汾县陶寺乡塔儿山下,看望了几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闲聊之下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自己家乡的八年抗日战争史呈现给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塔儿山的记忆》这篇文章。 为了准确记录襄陵的八年抗战历史,王德贵开始四处搜集素材,“1988年,襄汾县召开了一次老兵座谈会,我也参加了。那次,我听到了很多战友的回忆,为这篇文章积累了不少素材。于是,我以塔儿山的游击队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通过翻阅《中共襄汾地方史稿》,听战友们讲述,以及自身的所见所闻,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下八年间襄汾的抗日战争史。”王德贵说,从亲历者的角度介绍《塔儿山的记忆》,文章中记录的日寇暴行,成为他记忆中最深的一部分。 王德贵的家乡中梁村位于塔儿山下,是日军的占领区,“当时,村里驻扎着日伪军,新建了许多碉堡,到处都是敌人。”王德贵说,日军侵占临汾后,把襄陵、汾城作为进攻的重点,开始轮番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打不着抗日军队,就残害平民百姓,所到之处,烧民房、抢民物、杀害无辜群众,奸淫掳掠,鸡犬不留,制造无人区,妄图使抗日军队无立足之地……谈起日军的暴行,王德贵显得异常激动。 2005年,《塔儿山的记忆》这篇文章在《临汾日报》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大媒体相继进行转载,王德贵感叹道:“历史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事实,《塔儿山的记忆》这篇文章真实记录了襄陵县抗日游击战斗,希望能借此文章纪念那些在塔儿山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以及英雄的临汾人民,还希望后来人能了解并铭记那段历史,把我们的抗战精神发扬光大!” 记者 段小婷 实习生 卫亚楠 | |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