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洪洞县新村乡白石村八路军纪念馆门前,3位年近5旬的游客正在拍照留念,她们是聋哑人,看到记者前来,赶忙用手势比划着要记者帮忙拍合影,喜悦的心情全都写在了脸上。
纪念馆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将山西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这也是“温家大院”这个称呼的来源。走进庭院,能够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息。殿堂楼阁、亭台廊宇,布局对称和谐,结构紧凑严谨,处处透露着清末明初古典韵味。
8年抗战期间,这里还曾经是343旅指挥部所在地,经过多年的改造和修缮,现在的这所院落,不仅代表着晚清的大院文化,更以八路军抗战纪念地广为人知。
一首歌,一段往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走进纪念馆的第一个院落,有一个纪念亭,纪念亭的侧前方有两通造型别致的石碑,分别记述着“红军东征歌”“八路军军歌”以及“游击队之歌”。正是在这里,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教唱给当时的抗战士兵,从此唱响全中国。
“其实这首歌还有第二部分,传唱度却远不如第一部分。”纪念馆的讲解员张田田告诉记者,当时正值1938年元旦期间,贺绿汀在温家大院教唱这首歌时,正是八路军战士向吕梁山进发之际,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八路军只学唱了第一段就开拔前线,没有来得及教唱第二段,因此,这段歌词很多人并不熟悉。
坊间还有一种说法,由于歌词的第二段“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涉及到八路军当时的军事战略内容,出于保密考虑,这一段才没有广为传唱。
一间房,一个故事
院子里一间普通的旧房,在战时曾是八路军随营学校,“官兵随营走汇流成大海,火种伴校移纳贤筑长城”房间廊柱上的楹联形象地描述了随营学校学员战斗和学习的情况。
张田田讲解说,当时随营学校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亲切关怀和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在抗日烽火中流动办学,部队扎营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儿。学员们在这里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先后培养出了不少将军,当时,随营学校的一名军事教员陶汉章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写出了《游击战术纲要》,这本书对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六十多年后,当时的学员魏巍写了一篇回忆录《我的白石情结》,他在文章中说:“我总是怀念学校那些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我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是我的老师和朋友,随营学校是我真正的生命开始,是我人生的起跑线。”
一个院落,一缕岁月
张田田介绍说:“由于当时八路军的总指挥站马牧指挥站被敌人发现,经常会有敌人的狂轰滥炸,为了部队的安全着想,就在温家大院成立了旅指挥部,一是方便朱德、聂荣臻等这批当时的领导人教学,二是方便指挥作战。
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他们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在一展厅的墙壁上,有一张很珍贵的照片,这张看上去很旧的照片是1938年2月,左权同朱德、彭德怀、康克清等人在洪洞白石村接见国际慰问团时留下的。展厅内的展柜中陈列有抗战时期的书籍、文献资料以及八路军战士使用过的轻机枪、子弹带和平型关大捷缴获的炮弹。展柜中还陈列着一把日军指挥刀,紫铜镂花的刀鞘上刻有“天皇昭和十五年”的字样,并铸有日本国花樱花图案,刀身上刻有“昭和十五年·冈村宁次”的落款。张田田说:“从这把刀的制作和雕刻上来看,这应该就是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的一把佩刀,但是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在1943年的韩略战斗中缴获的。”二展厅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发生在临汾的部分著名战斗,安泽草峪岭战斗、隰县午城战斗、韩家庄伏击战、杜戍突围战、韩略战斗、沙窑战斗……抗战8年间,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英烈,有英勇善战的“白马将军”王墉,有叫鬼子闻风丧胆的汾东游击队支队长景仙洲—— —景疯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一个人的坚守,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今年62岁的胡天定是白石八路军纪念馆的馆长,他是白石人,于2007年筹资修建了这个纪念馆。
提起胡天定,张田田说自己很钦佩,“为了这个纪念馆,胡馆长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汲取经验,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每年除了冬天每天几乎都住在这里。
这里面陈列的物品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的私藏品,为了让纪念馆能够还原当时的场景,这些桌子、椅子都是他费劲心思找到的。”馆里的工作人员说,胡馆长自幼在这里长大,耳濡目染了八路军在当地抗日的种种传奇故事,他想以纪念馆的形式让这种精神得以弘扬,惠泽后世。
8月15日,白石八路军纪念馆成功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书画展暨临汾市党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不应该忘却的记忆,这些民族精神的记忆,既是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八年坚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在历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后,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安月琦 张一群)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