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47年,年仅33岁的徐生芳光荣牺牲在解放安邑的战场上。时至今日,回忆起徐生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洪洞人民仍然为大槐树下曾走出这样一位英雄而深感自豪。
2015年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受阅队伍中,一面绣有“平型关突击连”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五连。据史料记载,被誉为霍山脚下英雄的徐生芳,曾在该连担任新兵文化教员。
从1941年至1944年,徐生芳率赵城游击大队与敌人展开反维持、反蚕食的斗争,为扩大抗日根据地,缩小沦陷区,挫败敌人的“治安强化”计划,扭动被动的斗争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其屡获战功,被誉为“霍山脚下的英雄”。
进步青年 厮杀战场
1914年,徐生芳出生于洪洞县小李托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徐生芳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联络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籍,立志为国雪耻,经常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不久,他召集了一百余人,组织了红军游击队(即河东抗日游击队),并受到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接见。
“卢沟桥事变”以后,徐生芳参加了牺盟会,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一一五师驻扎在洪洞县马牧村,他参军入伍成为该师六八五团二营五连的一名战士。不久,徐生芳因为有文化担任了该连文化教员。1938年2月,部队转战敌后,随后,徐生芳被任命为赵城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开始领导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赵城游击大队进行各种形式的大小战斗3500余次;拔掉日伪据点6处;炸翻敌火车6列,其中车头六个,车厢35节;配合主力、民兵和人民群众,破坏铁路150余次,累计100多公里;割收电话线15万公斤;缴获大批军需民用物资;俘虏、受降和毙伤日、伪、顽、特1800余人。
1946年初,赵城游击队与霍县、灵石游击队合编为解放军新七团,徐生芳任团长。从此,徐生芳又投身到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战争洪流中。解放芮城、解放乡宁、解放夏县等战役中都有徐生芳的身影。
经典战斗 虎口夺粮
1944年春,正是青黄不接时节,敌后军民生活异常艰苦,赵城县委决定由赵城游击大队夺取明姜敌人仓库。明姜是日军重要据点,伪区政府所在地,碉堡坚固、兵力多,储存着敌人从敌占区人民、接敌区和抗日根据地掳掠来的大批财务。大队精心策划、详细侦察后,于农历三月十八晚,用夜色作掩护,由徐生芳带领战士们摸进了明姜。
该大队经过周密部署,一连负责包围碉堡,二连负责进仓库搬粮食,在多方配合下切断了明姜据点与县城及明姜和附近敌人据点的通讯线路。时间持续两个多小时,搬粮背粮进出仓库近两千人,敌人察觉情况后,到处乱打,枪声此起彼伏,直至大队胜利撤出,两个连队一枪未发,敌人的枪声仍在响着。
此次虎口夺粮,徐生芳和战友共夺回了粮食20万斤,食盐数千斤,为当时的军民解决粮食短缺的困难起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鼓舞了抗日军民坚持与敌寇作斗争的信心。
1947年7月13日,徐生芳奉命攻打安邑。当部队构筑工事挖地道,进行战斗思想动员时,为进一步摸清敌情与地形,徐生芳团长亲率营、连干部到城下侦察,不幸触雷。年仅33岁的徐生芳壮烈牺牲。(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