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溯源之二
洪洞作为地名,其来源有多种说法。
唐李百薬《北齐书》有一段记载:“元象初(公元538年),拜仪同。河苑之役,从诸军退。还,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修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而祖业不从。修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围逼城下,修义开门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高祖甚嘉之。就拜晋州刺史、南汾、东雍、陕四州行台,赏帛千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洪洞城,县北六里。东魏置镇于此。西魏大统二年(536),宇文泰军于蒲反(坂),略定汾绛。东魏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薛修义追至洪洞,说之还守,不从。修义遂还据晋州,拒卻魏师。”
这里简略介绍魏晋南北朝时北朝的有关情况。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与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到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次年称帝。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建都洛阳(河南洛阳),改姓元,又称元魏。到534年,北魏将领高欢胁迫孝武帝元修逃关中,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公元534—550年),洪洞一带属东魏。元修逃往关中依靠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陕西西安),史称西魏(公元535—557年)。550年,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取代称帝,仍以邺为都,国号齐,史称北齐(公元550—577年)。洪洞一带属北齐。557年,鲜卑族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公元577—581年)。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直到隋末的义宁元年(617年)以前,洪洞为杨县,赵城为永安。
元象,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年号。孝静帝于公元534年—550年在位。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后又分别由北齐和北周取代,双方的边界大约在今临汾市与运城市交界略南一线,因而晋州(临汾)一带经常发生战争。洪洞作为地理名词,在东魏时首次出现。时间最早可能在公元534年,最迟也应在元象初的公元538年。
其后,初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帝纪》“建德五年(576)冬十月”也有记载:“己酉,帝总戎东伐……遣内史王谊监六军,攻晋州城。帝屯于汾曲。齐王宪攻洪洞、永安二城,并拔之。”《周书·齐炀王宪》载:“五年,大举东讨。宪率精骑二万,复为前锋,守雀鼠谷。高祖亲围晋州。宪进克洪洞、永安二城,更图进取,齐人焚桥守险,军不得进,遂屯于永安。”《周书·刘雄》也载:“其年,大军东讨,雄从齐王宪拔洪洞,下永安。军还,仍与宪廻援晋州。”
初唐李延寿撰《北史·周本纪下》载:“帝屯于汾曲,齐王宪攻洪洞、永安二城并拔之。”《北史·周室诸王》载:“五年大军东讨,宪为前锋,守雀鼠谷。帝亲围晋州,宪进克洪洞、永安二城,更图进取。”洪洞作为地名,在北周进攻北齐晋州时再次出现。
那么,洪洞因何命名?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二》:“河东道。晋州。隋临汾郡。义旗初,改为平阳郡,领临汾、襄陵、岳阳、冀氏、杨五县。其年,改杨县为洪洞……洪洞,汉杨县,至隋不改。义宁元年(617)改为洪洞,取县北岭名。”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第十八:“洪洞县:本杨侯国,姬姓也。晋灭之,为杨邑。二汉为杨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义宁二年(618)改曰洪洞,取县北洪洞岭为名。唐属晋州。故洪洞城,在今县北,东魏、北齐镇此。”
雍正版《山西通志》:“洪洞县,隋隶临汾郡,义宁元年更名洪洞,取县北岭名。”
以上三说因洪洞岭而名。洪洞岭在何处?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五:“义旗初,建改为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唐李泰《括地志辑校》:“洪洞县,故杨城,本春秋时杨国。汉杨县城也,今晋州洪洞县也。至隋为杨,唐初改为洪洞以洪洞镇为名也。”
成化版(1475)《山西通志》:“隋属临汾郡,后改洪洞县,取县北镇名也。”
康熙版(1708)《平阳府志》:“洪洞县……隋属临汾郡,后改洪洞县,因县北有洪洞镇云。”
光绪版(1892)《山西通志》:“义宁二年(618),唐义旗初建,改名洪洞,以县北故洪洞镇为名也。”
以上五说因洪洞镇而名。洪洞镇在何处?
《北史》后妃冯淑妃传:“仍与之并辔观战,东偏少却,淑妃怖曰:‘军败矣!’帝遂以淑妃奔还。至洪洞戍,淑妃方以粉镜自玩,后声乱唱贼至,于是复走。”
光绪版《山西通志·洪洞县》:“东魏隶晋州总管府,又于县西北二十五里立洪洞戍,屯兵守之。”
这里又出现了洪洞戍。而洪洞戍有了具体地址。光绪版《山西通志·赵城县》:“而姚最《序行记》所称之洪洞戍,隋改杨县因以为名者,则在县南二十里之上纪略村,去洪洞十五里。”姚最《序行记》已失传。上纪略,即上纪落村。略,释义有疆界、治理之意。道光版(1827)《赵城县志·卷之六·坊里》:“南乡。上纪落里(村五):秦家庄(离城十里)、上纪落村、曲河村、沟东村(俱离城十五里),下纪落村(离城十八里)。”上纪落村于洪赵合并后属洪洞县南王乡,现属大槐树镇。笔者多次到上纪落一带探访。从下纪落仰望上纪落,地势落差很大,石砌陡坡即陡又长且弯,乃古代唯一南北官道。道光版《赵城县志》编撰者杨延亮《日记五则》记曰:“上纪落坡,上下百余步,峭若壁。辇而至者,雇村马牵挽之始能上,谓之拉坡。村中马户,缘以为利。遇天雨,恣意索值。出吾路者,几以为畏途也。”雍正版《山西通志》:“周建德五年(576)十月,齐王宪拔洪洞,戍。”洪洞戍设立在此,实为军事要隘。
钱文忠教授讲“洪”姓来源时屏幕文字还有:“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洪洞国民众的后代。”洪洞国又在何方?
洪洞岭、洪洞镇、洪洞戍、洪洞国……诸多命名为洪洞的地名,典籍中只有洪洞戍明确记载是上纪落。那么,上纪落是否即洪洞镇、洪洞国?而村北高耸土岭九龙山,是否洪洞岭呢?从形容词“洪洞”,即澒洞、鸿洞、洚洞,释义为“弥漫无际”来看,让我们观察一下上纪落的地理形势。
上纪落村紧贴汾河东岸。汾河进入临汾盆地后,河床渐次宽阔起来,河水也由急速流淌趋于舒缓。此段是汾河干流最为平缓的一段,平均纵坡1.3‰,河道弯曲,水流不稳定,河床左右摆动,沿岸又有团柏河、轰轰涧河、舞阳涧河、大北涧等许多季节河流从东西两岸汇入,水量曾经十分丰富。据典籍记载,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大发感慨,写下了千古名篇《秋风辞》。隋、唐、宋、金、辽时,山西的粮食和木材等物资,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称“万筏下汾河”。1963年,省政府还调集20艘船只经汾河运送粮食,成为历史上最后一次航运。而1964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四),堤村汾河渡口发生沉船事故,17人溺水罹难,笔者至今记忆犹新。上纪落就在堤村汾河段下游不远处,河对岸即石止村和马牧村。此段汾河,河面十分宽阔,这在洪洞县地图上看得分外醒目。赵城古八景之二:汾水拖蓝。前辈用一个“拖”字,将“澒洞”或“鸿洞”或“洪洞”那“弥漫无际”描述得异常生动逼真。而上纪落村东,土丘高耸,群众称为九龙山。站在九龙山头西望汾河,当洪水汹涌一望无际之时,应有“弥漫无际”之感。上纪落设立洪洞戍,可谓实至名归。那么,九龙山是否就是洪洞岭?上纪落村之北有前街村,以街命名,是否为洪洞镇之孑遗?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刘国柱)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