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新 闻 精 品——再谈增强党报影响力、吸引力和舆论引导力

2008-11-01 11:5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汪家驷就增强党报影响力、吸引力和舆论引导力在《中国记者》杂志中撰文,论述新闻精品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以及如何打造新闻精品。他说:所谓新闻精品,意即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作品(内涵),包括好消息、好通讯、好言论、好版面、好栏目、好专题等。
新闻精品的特征,新闻精品大致具备五个特征:
一是卓越性  新闻精品超越了普通好新闻的标准,是“木秀于林”的佼佼者。它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甚至影响到政府决策。由于其卓越的品质,新闻精品能成为相关报道领域的代表作,并在业界起到标杆、范文的作用。因此,新闻精品不再是人们常说的“易碎品”,它被最大范围的受众所称道,甚至成为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
二是重要性  新闻精品在报道重要话题和重要事件,反映重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时,应强有力地引导舆论,体现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时代性  新闻精品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兴奋点、关注点;能够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新闻时效性。
四是独特性  新闻精品要具备新、奇、特的属性,具有独特视野、独特角度、独特见解、独特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独有的深度,在同类报道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五是持久性  新闻精品比一般新闻作品有更高的附加值,“生命”也更久长。它体现在:相同的篇幅能让读者阅读更长时间,并使读者感到有阅读空间;影响更持久,能让读者对新闻延长记忆,甚至不忘;能让读者从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如《西行漫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作品,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至今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怎样出新闻精品?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出精品, 须从十个方面不懈努力:
1.慧眼出精品  独具慧眼的新闻工作者,善于在第一时间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洞悉新事物的萌动,能够在典型人物身上透视出特有的时代精神。
2.思路出精品  慧眼只能鉴定新闻价值的大与小,思路才能决定题材开掘得深与浅。新闻记者应多些思维方式,多些思考角度。比如,运用全局性思路、求异性思路、发散性思路等,可以出奇制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策划出精品  新闻本身不能策划,而围绕新闻展开的报道形式不仅可以策划,而且应当充分策划。实践证明,无论是一份报刊、一篇报道,还是一个栏目、一个版面,是否经过精心策划,效果大相径庭;如何进行策划,效果也高下自见。
怎样策划?(1)凸现创意。(2)抓住热点。(3)把握时机。
4. 创新出精品  (1)创新理念。媒体的创新实践,从最初的深度新闻,到近年兴起的观念新闻、精确新闻、实证新闻、体验新闻、谈话新闻等等层出不穷。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每一种新的报道形式都应伴随着新闻理念的创新与突破。办报理念的创新促成了报纸面貌的变化,大批贴近实际的鲜活生动的新闻在党报版面上唱了主角,党报的权威性、服务性、时效性,以及读者的认可程度,都较以往有很大提高。(2)创新表现手法。
5. 激情出精品  记者是一个发现的职业。为此,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具有火一样的激情,具有强烈的采访欲。一是要有充分的自信。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三是要有崇高的使命感。
6.深入出精品  一是要深入现场。二是要深入采访。
7.精细出精品  精细出精品,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深思、多写、细编、勤改、精校,细致入微,锲而不舍,才能生产出精品佳作。
8.贴近出精品  (1)视角下移,贴近民生。(2)改进文风,贴近读者。落
9.勤奋出精品  精品题材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创作精品就好像是沙里淘金。有人说,有成就的记者其实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新闻工作者只有勤思、勤跑、勤写、勤问、勤练,才能练出新闻采写的精湛技艺,娴熟多种新闻体裁,铸就传世的新闻精品。
10高度出精品  马克思说,新闻报道是“人类头脑中改选过的物质的东西”。这就是说,它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选择及其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靠什么选择?凭什么判断?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保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不至于“走偏”。
其次,要弄懂、吃透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成就,把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发展拐点,当作自己抓新闻的着力点。尤其是对于重大题材,记者更要吃透中央精神,洞察社情民意,把党的方针政策迅速转变为新闻选题,精心选择报道内容,巧妙运用报道艺术,以鲜活新闻来解读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最大限度地释放新闻效应。
新闻名篇,全文仅239字的《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一文就很能说明问题。1978年11月14日夜晚,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值班,国内部送来一条消息,是北京分社记者发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北京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的情况,洋洋四千余言。穆青敏感地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内容:北京市委认为,1976年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行动是正当的、革命的行动。穆青眼睛蓦然一亮:这不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吗?他以政治家的犀利,敏锐地捕捉住这一重大新闻,并和其他同志反复商议后,拍板决定单发此条新闻。这里说的“眼睛蓦然一亮”,正是基于穆青对党在重要历史时期方针政策高度的把握,基于其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导向意识、新闻意识。所以说,鉴于我国的国情和新闻宣传的基本属性,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高度、政治业务素质高度,是其能否写出新闻精品的前提和关键。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