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认为:当前,编辑和记者的沟通存在“正向信息流”和“反向信息流”两个信息流。原来是新闻发生了,处在新闻源或者靠近新闻源的记者或通讯员向编辑部报告,编辑部再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做出具体报道安排。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当事人或新闻现场的人把事情直接发到网上,所以出现了“反向信息流”:记者还不知道的事情,编辑就已经知道了,因为编辑可以天天盯网。于是,编辑现在向一线记者布置工作:你附近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两个信息流:正向信息流是记者反馈给编辑部,反向信息流则是编辑部反馈给记者,两个信息流同时存在。
处理这两个信息流的关系,是当前新闻策划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法制晚报》总编辑王林认为:网络可以让后方更直接地指挥前方。报纸当前面临一个很大的转型:大量工作是后方编辑部整合最新情况,指挥记者采访。媒体采编部门负责人必须从“派料”,变成真正的信息指挥,告诉记者怎么做。网络的另一个影响是,使所有策划都要提前。以前不少策划是在新闻见报引起反响后才考虑,通过策划把事情做大。比如有小孩掉进窨井,就调查一下当地有多少窨井,以后怎么防范。但现在所有策划都要提前,如接到“报料”几小时后就必须决定这个事情是否需要做大,编辑部的应对速度必须更快。
报道策划有三个前提:选择新闻的标准、看待新闻的角度、评价新闻的观点。编辑部只有明白在标准、角度、观点这三个领域媒体自身特点是什么,才有了策划的起点。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没有鲜明特色,没有清晰理念,所谓策划就不会被读者所认同。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认为:以前“策划”重点在于“全”:把各方面情况告诉读者。而现在需要的是在媒体价值观指导下,呈现有观点的新闻。需要在观点上领先,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多种编辑手段。当前,对日常报道来说,关键是如何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推动事件解决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责任编辑: 贾亮】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下一篇: 优化新闻表达:足、活、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