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闻表达:足、活、软、优

2009-09-09 15:29: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波在《新闻记者杂志》中撰文认为:这些年在各类媒体上,民生新闻“风生水起”,成为新闻竞争的新亮点。党报如何顺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厘清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抢占民生新闻的制高点,这是当前党报新闻改革创新必须直面的一个紧迫问题。
时政新闻是各级党报新闻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报最传统、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品种之一。开掘好这座富矿,提升时政新闻的民本价值,除了要坚持民生视角、创新报道理念外,还必须不断优化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以彰显主流新闻的“精”、“气”、“神”。如果读者对时政报道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恰恰是因为许多时政报道缺乏合适的表达方式,或充满官腔官调,或内容“干巴巴”,枯燥无味,或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湮没在长篇大论中,等等。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样的报道何谈“三贴近”,焉能“夺人眼球”?
新闻表达方式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党报时政新闻中民生信息的表达方式,既要凸显内容的重要性,也要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结合近年来的报道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在“足、活、软、优”上下工夫:
1.“足”——做足政策解读等解释性或者阐述性新闻,提高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党报的政策解读和一些重要信息的权威发布,是其他类媒体无可比拟的。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凭借着党报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熟悉程度以及理论上的认知水平,在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利益分配、公共服务、房地产、金融等政策解读上具有相当的高度和宽阔的视野,可以使民生政策解读透彻,更贴近百姓生活,克服一般民生新闻肤浅和狭隘,使得读者易于理解、把握。
2.“软”——改进报道形式,把硬新闻做得软些再软些,提高时政新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民,在这些工作中,有的能直接、明显地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有的则是间接、隐性的,需要长远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如何在时政报道中,在突出时效和追求强势时更加主动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抓民生视角,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信息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的新闻语言、版面语言,传递到读者群中,是党报时政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有时候,一些工作会议也并非干巴巴的程序,领导同志讲话中即兴发挥的时候,也常有花絮性的信息和温情的故事,这些都是新闻闪光点。
3.“活”——综合运用多种新闻手段、体裁,打好新闻报道的“组合拳”,增加时政新闻的厚度。
当今世界,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无法改变,不同介质媒体竞争的各自优势和劣势已经显而易见。优化时政新闻的表达,应该充分运用平面媒体的所长,以消息、评论、图片、图表的及时跟进和组合出击,通过消息的短平快、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评论的穿透力以及新闻观察的深度,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精读,引起读者共鸣。
4.“优”——抓好新闻策划,凸显党报品牌,提高党报时政新闻的影响力。
新闻策划是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可以使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党报在新闻策划上有其信誉好和资源广的优势,因此抓住当前民生热点难点,发起和组织各类密切党和群众联系、反映社情民意、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活动,具体实践“三贴近”原则、凸显党报品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