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被媒体推出的“重磅新闻”,一转身就遭到了有关部门的否认、澄清,这样的情形早已屡见不鲜。尤具讽剌意味的是,假新闻一经披露,相关评论亦在第一时间蜂拥跟进,铺天盖地,哪里知道这洋洋洒洒的赞叹褒贬不过是源于空穴来风。百姓犯晕之余,愤而质问:从新闻到假新闻,难道正在变成一种模式?长此以往,还有什么新闻可以相信?
公众对虚假新闻深恶痛绝,因为它导致了新闻资源的异化。新闻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是社会的财富。然而当虚假新闻对这种资源进行扭曲、阉割之后,公众除了被欺骗受愚弄,还能得到什么呢?“报道”不是“误导”,傍着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虚假新闻已成“新闻公害”,治理这个公害,我国新闻界一直努力不懈。然而虚假新闻的屡治未止,又告诉找们,从源头上建立防范虚假新闻产生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构筑坚固的“防假堤坝”,仍是任重道远。
(据新华报业网)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做具有职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
下一篇: 记者应该养成三种基本职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