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国地市报人》上刊登了金在根撰写的《“改文风”的三种可行性途径》一文,他认为:首先,对群众语言的尊重与思量。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的发展、丰富不能脱离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由于同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因此自言自语能迅速、直接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所以显而易见,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又最为生动,而要想真正走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并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就首先必须真心实意地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最终在“耳聪目明”中对群众的语言融会贯通。
其次,只有身心融合才可言为心声。在常见的新闻报道中,有些记者的文字看似很“朴实”,表达也很“通俗”,甚至不乏“生动”,但总让人感觉隔着一层。必须要明确的是,改文风并不仅仅只是改文字,如果只用群众的语言、日常的俗语自以为就能为文章添彩,而自己却始终徘徊在人民群众的心门之外,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文风”。
再次,要由务实精准的作风来带动。形成优良的文风显然需要从方方面面来着手,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拿出根治痼疾的良方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的开学典礼上强调,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优良文风”,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身体力行,勉力而为,在弘扬优良文风上不断取得新进步,并明确提出在“短”、“时”、“新”三个方面下工夫、见成效。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只有“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而“短”、时”、“新”这一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切实要求,就首先必须在文字上见真工夫,并一改以往那种“长、空、假”的恶劣文风。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下一篇: 什么样的作品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