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慎用“第一时间”

2011-04-14 17: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当前,“第一时间”已从新闻报道中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详言之,几乎所有重大或重要的新闻事件,媒体总是“第一时间”传达政府声音、“第一时间”传播救援场面、“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新闻;政府总是“第一时间”解决好信访工作、“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公布中央财政预算、“第一时间”抢险救灾;医疗部门总是“第一时间”诊断出重大医疗病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医疗保障、“第一时间”送去急需药品、“第一时间”现场救护;气象部门也总是“第一时间”预测恶劣天气、“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等等。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时间”应该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应用汉语词典》把“第一时间”解释为“最紧要的时间”;《新华新词语词典》与《新课标小学生实用词典》都将其解释为“某一事件过程的最早、最重要的时间”;而《现代汉语词典》虽未对“第一时间”做解释,但分别对“第一”和“时间”进行了界定,其中“第一”指:排列在最前面的,而“时间”指:时间里的某一点,由此推断“第一时间”的意思:事件发生后排列在最前面的某一时间点。此外,以朱永锴为代表的很多研究者都把“第一时间”解释为“事件发生后的最早时间”。有关“第一时间”的定义,虽然解释并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的要素:第一,事件刚一发生的时间;第二,它是一个时间点。既然是一个时间点,同一新闻事件发生后就不可能有无数个“第一时间”点。

以玉树地震这一重大事件为例。北京时间 4147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国几乎所有媒体都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请看下面一则报道:“目前,抢险救援、物资调拨、医疗救助、生活安置等抗震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第一时间,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一时间,青海省委、省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第一时间,解放军、武警部队5000余人陆续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各地各部门紧急行动……第一时间,灾区干部群众积极展开自救。”

笔者认为,无论是成立救灾指挥,还是赴灾区救援,抑或是新闻记者报道等一般都不可能做到“第一时间”就在现场。以记者采访为例,记者从驻地赶到事发地,通常有个过程,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也许两个小时,也许一天,不可能新闻事件一发生记者就会在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除非巧合或者是可以预测的新闻事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不可能在事发之前就在现场等待。

(作者马胜荣: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董梦杭: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法律与政府研究所交换学生。)

 

马胜荣 董梦杭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