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几个误区

2011-05-13 10:2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可以说,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越来越多的报纸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些报纸过分夸大和强调“形式美”,在缺乏理性思维和正确审美指导的情况下,走入了版面设计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闻性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但是,“厚图”不是泛用、滥用图片,“薄文”也决非以牺牲新闻的信息含金量为代价,一些报纸在过分追求图片效应的同时走入了新闻性缺失的误区。首先表现为图片篇幅过大、数量过多,占用了新闻报道的空间。有些报纸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将文字报道“挤”出了版面,毫无选择地将图片“做大,做多”,非但传达不出新闻性,反而浪费了版面空间。

    二、导向性的缺失。在版面的编排过程中,标题字号的大小、字符颜色的浓淡、图片的色调及内容等“版面语言”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编辑部的思想,版面通过充分调动这些元素来“发言”,往往可以传达文字不便传达和不易传达的信息,有着更为直观和直接的导向作用。鉴于版面的这种导向作用,众多报纸开始注重通过对标题、字号、色彩、图片的特殊处理来营造版面强势,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当前的热点问题上。

但是一些报纸在版面编排中顾此失彼,在片面追求版面视觉吸引力的同时走向了导向性缺失的误区。尤其是市场竞争压力下的一些都市报和大众化报纸,不惜以浓重的色彩、猎奇的图片、夸张的标题等手段达到对读者的感官刺激,走向庸俗与媚俗,脱离报纸的宣传、教育和导向功能。一些报纸以为传统的黑、白、灰不如红、黄、蓝、绿等颜色“夺目”,不分情况和场合大量使用“浓墨重彩”,或给一个标题套上几种颜色,或整版“姹紫嫣红”,让读者分不清到底在表达什么感情,以至在导向上出现了偏差。

 三、艺术性的缺失。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因此要讲究艺术美。一个成功的版面,不仅能准确地能动地表现内容,而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字符、图片、色彩、线条、底纹等要素在版面中的存在并非孤立,也并非简单的叠加、排列、铺陈,而是通过彼此的优化组合达到“112”的效果。

但是有一些报纸在追求感官刺激,标新立异的同时走入艺术性缺失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不顾各元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乱造视觉中心而导致版面无“中心”,有的报纸乐此不疲地对读者进行“视觉轰炸”,在一个版面上几乎所有的标题都用特大号加粗黑体字———“题大无度”、“字黑无边”、“线粗无比”,似乎满版“皆为重点”,产生污浊混乱的视觉效果。印刷技术的提高使版面更为鲜艳逼真,但也造成了部分彩印报纸在颜色使用上毫无章法。线条、边框、网纹、空白、花边等要素也是创造版面艺术美的有效手段,但使用时如果百无禁忌、有“放”无“收”,也会破坏版面的完整、统一和协调。有些报纸使用线条忽粗忽细,忽曲忽直,使用花边与花角时任意错位和断裂,用网纹作标题衬底时不考虑色彩间的对比反差效果,有的底纹与标题色彩相近,不易分辨。有的编辑刻意求繁、求变,试图在一个版面上调动所有的编排手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花哨、松散、含糊的版面除了造成视觉疲劳外并不能让读者感到一丝美的享受。

四、风格与个性的缺失。每张报纸惟其拥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具备吸引读者的魅力,成为芸芸众“报”中的“翘楚”。我国深受读者喜爱的几种报纸,都具有卓尔不群的风格以及鲜明突出的个性,而且均能通过其版面明显地传达出来。《人民日报》版面结构简单、层次清晰、照片突出,具有庄严、凝重的风格和统筹全局的气势,与其党中央机关报的地位十分吻合;《中国青年报》版面活泼、标题善变化、照片幅面大,具有冲击力,体现出共青团机关报独特的个性;《华西都市报》的版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善用独家新闻制造“版面强势”、编排不拘一格,顺应了都市生活的节奏和步伐。

报纸的个性往往通过长期以来较为稳定、连续的风格表现出来,但是在版面革新的浪潮中,一些报纸迷失了方向,走向了风格与个性缺失的误区。目前我国报业在版面设计上“跟风”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大众化报纸,受经济利益驱使,在版面风格上盲目模仿“流行版面”,缺乏准确的定位。某报头版采用“浓眉大眼”的版式——72磅加粗黑体通栏大标题、大幅彩色新闻照片以及醒目的导读,但是其它版面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文化版的编排采取长、短稿件穿插、咬合,有纵有横,较为传统;时事版稿件排列则采取较为流行的矩形版块,避免穿插咬合;“国际特刊——海湾风云”中的图片组合方式又让人看出《南方周末》“写真”版的“影子”。诸版面“各自为政”,报纸没有属于自己的整体风格,这也是当前不少报纸的弊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焦国章  闫 爽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