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读者的角度,肯定都会有自己的说法。但如果站在办报人的角度,从技术的层面上说,能不能这样理解:头,就是标题。也就是说,标题没有引起注意,没有引起阅读兴趣。没有值得看的标题,也就是没有值得看的新闻。所以,报纸也就没有看头了。尽管读者的兴趣各异,但起码说明两点,一是新闻本身没有价值,不为读者关注;二是新闻的标题制作流于平淡,没有表现出新闻最精彩的内容,亦是没有将新闻的“核”找出来。
应对第一点,选用有价值,为读者所关注的新闻。 应对第二点,属业务范畴,是技术层面的事。我们结合采编实际具体讨论。
2000年,广西北海市风调雨顺,农业获得丰收,西瓜种植专业户更是喜笑颜开,好效益带来好生活,新品电器进入农家,出入地头都用上了摩托车。就是这样一条消息,原先做的标题不外就是“本市西瓜喜获丰收”、“瓜农收入比去年有所提高”这一类的老调重弹。这当然没有什么新鲜感,怎么会吸引别人的眼球呢。
这实质就是没有把新闻的“核”找到,并把它抠出来,放到新闻的头顶,也就是文章的标题上来。
“核”,是最内在的东西,它总被一些外在的东西包裹着。例如果核,核心,内核。要发现它、找到它、认识它,必须层层剥皮,将它的外衣一件件地解开,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本质、看到精华、看到最出彩的部分。对于物质世界的核,好办些,用手或借助工具,就可以接近它。作为意识形态的核,相对麻烦点,得借助思想的利器和业务的利器。
面对大量的新闻资源,面对芜杂的新闻信息,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发现亮点及闪光点。通过认真的分析对比,总可以逐渐地接近那个“核”。同样是种西瓜,连续几年都丰收了,但并不是每年都有好价钱。有时贵卖,有时贱卖,有时甚至烂在地头,卖不出去;赚钱了,有时是买种子化肥,有时是交学费送子女去读书,有时是买砖瓦盖房,不一而足。总之,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新闻之“新”,也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时段,不同形态,不同联系,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就离那个“核”不远了。我们再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可大功告成。后来,我们这样制作那则消息的标题:《地头搏一搏 西瓜变摩托 种瓜发了财 彩电碟机来》,这个标题,在第二年的广西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好标题奖。为什么得到专家和业界的认可呢?我想,这个标题准确地解读了新闻的“核”,是主要原因。
首先,它信息量大。起码包涵了几层意思:一是种地,有听天由命的一面,种什么,如何种,种多少,要搏,搏知识、搏技术、搏勇气。二是也有主观能动的一面。要改变生活现状,就得与天斗,与地斗。三是搏成功了,买摩托、买彩电、买碟机。四是瓜农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有了购买柴米油盐及对子女供书养饭以外的闲钱,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求。五是只要用豪迈的精神创业、守业,勇于实践,敢于拼搏,不畏风险,在农村,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其次,它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用诗句的形式,五言四句,言简意赅。押白话韵,有地方色彩,读起来亲切,琅琅上口。
再次,不仅表现了新闻的基本事实,还表现了新闻主体的精神气质与精神风貌,有积极的鼓动意蕴。
好的新闻标题,让人过目难忘。比如羊城晚报的一个标题:《市市大哥大 县县BB机》
不用多说,所有读者都会明白,这道标题表达的是什么。多少年过去了,它总是呼之欲出。
2001年,一个团伙性质的犯罪集团“西头帮”,在北海市被送上审判台,万众瞩目,地方报纸成为相关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法庭辩论,每天都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如果按常规报道,出现“西头帮今晨被审”、“庭审进入第×天”、“听众席上座无虚席”等标题,那报道就显得太一般化了。我们派出记者现场采访,做好录音。带回报社,让编辑和主编也听听,了解现场气氛,吃透辩论的焦点问题。这样,制作标题就有的放矢了,每天花样翻新,很得读者好评。其中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平日称兄弟 庭上狗咬狗》 ,标题简洁明了。新闻最精彩、最亮丽、最核心的那部分,被放大、被点燃,收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这则标题,后来也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州盟地市报的好标题奖。
另外,我们通过《北海晚报》以下这些获奖标题,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标题的制作,直接解读新闻之“核”的重要意义。
1.紧急会上打瞌睡 一觉醒来丢乌纱
2.嫌钱给得少 乞丐耍“牛气”甩出百元钞,硬要买“道歉”
3.值班呼呼睡 客机悠悠转——澳航飞机在堪培拉上空盘旋20分
看这些标题,基本就可以知道新闻要传递的意思。不用看内文,也知道了个大概。这是通过采编人员的真工夫,将新闻之“核”挖掘出来,直接在标题上展示,所获得的好的传播效果。这有利于在快节奏的社会进步中,让新闻事业不落伍;有利于在信息狂轰滥炸的精神产品生产线上,让新闻产品成为读者首选的文化美餐。
刘海贤
(作者系《北海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好标题迸发“秒杀”力
下一篇: 走出时评“同质化”的困惑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