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标题迸发“秒杀”力

2012-08-13 12:1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报社很多编辑是做标题、改标题的高手,他们默默无闻做嫁衣,做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标题。记者的优势是接近新闻事实和现场,处于生产的第一关口。记者要把做标题当成硬任务,往低处说,标题不能吸引编辑,人家编稿的兴趣也会降低,遑论吸引读者了。标题是文章的海报。文字传递信息有局限,比较枯燥,相对抽象,但文字能给人想像的空间。我们要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激活读者的想像力。什么是好标题呢?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要有动感。标题要抢眼,就要多用动词,让标题活起来,富有张力,这样才抓人。同样一个动作,真正精当的动词可能只有一两个,要挖空心思、捻断胡须去“搜索”。一个恰到好处的动词,力透纸背,呼之欲出,形成冲击波,让人不由跟着“动”起来。例如:《“撕”掉诚信谁吃亏》,一个“撕”字把不讲诚信刻画得入木三分;《济南:空调改“喝”热气》,稿子不长,一“喝”添彩,让人心里一动:空调怎么“喝”热气啊?
念起来顺口。汉字的音韵,搭配好了可以产生节奏感,像音乐一样。好标题要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好记易传。在准确的基础上,标题应做得像“标语”或者广告词。很多文章的内容时间一久就淡忘了,那些响亮的标题却历久弥新。例如《化“庄”为“城”开新天》,说的是石家庄的变化,一看标题,眼前一亮,全国最大的“庄”终于变为“城”了。既说现实,也是发展思路。《从“大粮仓”跨向“大厨房”》,两个比喻构成对仗,通俗好记,气势跃然纸上,多少年难忘。
要有悬念。消息的标题一般应实话实说,通讯和评论的标题不妨制造一些悬念,诱惑读者追下去。例如《三江源:不考核GDP,考什么?》先退一步,再追问一下,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再如《如何看待北京GDP增速“垫底”》,首善之区的GDP增长竟然是老末,到底怎么回事?题目打下埋伏,让人欲罢读而不能。再看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写在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票决的当晚,犹如即将爆裂的彩色气球,好看但“不好摸”,悬而未决,令人窒息。再如《千年塔,十年“放倒”?》,千年与十年,强烈的对比犹如满弓,构成疑窦和惊讶,不由你不看。
要有形象。我们看电影有这种体验,许多台词、人物等可能记不住,某个画面常深深地印在脑海,多年以后,依然经常显影。这就是画面的魅力,标题要突出形象,以“画”制胜。所谓文中有画,王维、苏东坡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们本人就是画家。通过画面来弥补文字的表现力,如《安澜黄河铺展青春画卷》,看到标题,眼前立刻浮现滔滔黄河被驯服,惠及两岸百姓的情景。“青春画卷”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美感;再如《小岗:摁在大地的红手印》,逼真形象,一个红手印摁在大地上,也印进了读者心间。
要有思想性。题目蕴含深刻的哲理,厚重大气,给人启发,令人深思。这种标题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最持久的。如《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有转有承,表面写实,实则含虚,回味无穷。当然,这个实践起来比较难。
以上几个要素并不冲突,交集越多效果越好。实际上,上述例子都包含多个元素,我只是从某个侧面来说明。
当然,好标题没有也不该有固定框框。千变万化皆入题,唯有新者留其名。求活求变,是好标题的不竭动力,也是永恒魅力。在此方面,“标题党”的哗众取宠不可取,但他们“题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值得借鉴。
 好标题会产生“模块效应”,被复制和模仿,但用的多了就滥了,也贬值了。读者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反胃。也显得作者有点懒惰,为啥不能动脑筋说点“新词”呢?这方面例子很多,足以为戒。   
锤炼字词,不断创新。好标题,要用心去做。

张志峰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