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的采写,是典型的先文后题式,或称“画龙点睛”式。就是先定了选题、写什么、怎么写,文字完成后,再来琢磨制作标题。“唐家岭”,作为中关村周边著名的蚁族聚居地,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丰富的情感色彩、明确地缘定位,这个词,是读者心中亲切的“熟词”,却是本报要闻版上少见的“生词”,把这个词放到报道的标题中,当时觉得是及格了。
但今天回过头来,从制作一个好标题的角度,再来打量这个题目,却觉得它平庸得很,缺少让读者“一见倾心”的吸引力,缺少“以一当十”的信息含量,缺少好标题应有的思想和情感调动力。可见标准不同,感受亦不同。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文章主题最简明、最有力、最深刻的表现。题文共生,四平八稳的标题,源于四平八稳的报道,从标题再去审视报道,就看到了这篇报道的畏缩、犹豫!北京创新,就新在重新调整了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关系,把土地红利的大头,让给了原住农民,并通过土地贮备的办法,把土地红利提前兑现了。对于当前矛盾最为尖锐的拆迁问题,北京无疑磨了一把金钥匙,但报道“谨慎”地把它藏在文中间了。大家在研讨中认为,如果当时对标题的思想性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也许会带来对新闻素材的重新裁剪和驾驭。
从传统上来说,记者一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闻的发现、采访和写作上,而把做标题,更多地看作是夜班编辑的基本功。但是,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标题正成为新闻传播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吸引阅读的决定因素,因此,倡导记者为采写的新闻稿更为用心地制作标题很有必要。
而记者对于好标题的追求,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应该不断提高制作标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应该把对标题的思考,安放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中,正如一位老记者说的那样“当一个记者从事采访活动,他看到一些问题、现象和事实,在写作中把事实概括起来,就形成了标题!”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 刘静】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新闻摄影:从图配文到图文并重
下一篇: 当好版面的“烹饪师”和“美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