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报差错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2009-11-13 09:1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接上期)见报差错成因
主观原因之一,记者粗心大意。像丢字、落字、错别字等绝大多数都是由于记者、编辑不细心造成的,最常见的错误是用电脑写稿时同音字选择不当或是五笔字型输入不当造成的差错。比如,把“现学”打成“先学”;把“防盗门”打成“防盗们”;把“有所起色”打成“有所气色”等。
主观原因之二,记者文字水平低,知识面窄。比起单纯粗心大意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差错中暴露出来的是记者的文字水平竟然如此之低。比如,5月26日,北京某报第40版中《考试可以考得人不像人了》一文,有这样一句“别以为只有古人才能创造出‘头悬梁锥刺骨’那种听着都瘆得慌的读书法来”,“头悬梁锥刺骨”应为“头悬梁,锥刺股”。很明显,作者根本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不知道锥子到底是往什么部位扎。
主观原因之三,编辑责任心不强。有些编辑缺乏敬业精神,“反正稿件由部主任统一分派,版式设计由美编负责,对错可找校对,导向由领导把关”,持这种想法的编辑确有人在,有个别编辑甚至根本不看报纸大样,只把自己当成了“出大样”和“送大样”的人,完全没有履行编辑要仔细审读大样这一最基本的职责。另外,当报纸进入到无纸化操作之后,稿件全部在网络上完成传递和提交,对于校对人员来说已无“原稿”可查,无法对电子文本和纸样原稿进行核对。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编辑认真负责,仔细审读大样,发现问题及时与记者沟通,如果此时编辑不尽职,完全依靠校对来堵漏,后果可想而知。
主观原因之四,校对水平待提高。校对员是报纸付印之前的最后一个把关人,不容有半点闪失。如今,校对员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重点在于校对纸样原稿与大样是否一致。而如今,新闻采编已实现无纸化操作,电子本文直接上传机房排版,除了不参与起标题和删改稿之外,现在校对员的工作已经与普通编辑相差不大,因此这就对校对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火眼金睛善挑表象差错的能力,还得具备识别稿件内容是否正确的本领。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原因需要引起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对于自己稿件中出现的错别字和差错不以为然,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独一无二的方块字缺乏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在他们眼里,文字仅仅是一种符号而已。在“铅与火”的时代,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手写的稿件就能判断出记者的特点和水平。进入网络时代,新闻采写已经实现无纸化操作,全都用电脑完成,打印出来的稿件字体全都一个样,除了内容和署名有别之外,作者的文笔特色缺少了一条重要的评判要素。
另外,提笔忘字是常有的事,以前用笔写稿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只能查字典,而如今有了电脑帮忙,输入法的字库里有现成的词组,一查便知,毫不费力。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惰性,记者们已经懒得去跟字典较真了,不求甚解的结果是,电脑软件越来越发达,而记者的文字书写与理解驾驭能力却越来越衰退,差错不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减少差错关键在人。编辑记者、校对人员等所有参与新闻生产的人都要真正重视差错问题,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倡导职业精神,恪守本职,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切实负起责任。另外,还需要对文字树立敬畏之心,重视语言文字的正确表达,差错才可能真正被消灭。(郭  强)

(据《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校检室供稿)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