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需要防范的“四道”关口

2012-08-13 12:0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由于实行了电脑操作,无原稿可做比较(即使有原稿,也只能参照比较),校对工作将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运作方式为主,而是以在新技术条件下实施“校是非”的校对运作方式为主。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校对,而是应强化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

任何细小的疏漏都可能是差错见报的“温床”。防错首先知错,知错才能纠错。因而各道环节上的把关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体会和观察,将各道环节在工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主要差错一简单总结。

第一道环节:写稿。记者在用电脑写稿,照排人员在输入外来稿件时,由于打字不熟练或误操作,容易造成文字差错,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政治性差错。

第二道环节改稿。编辑在网上直接选稿、改稿,但在电脑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差错产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把不该删的部分删除了,而应该删去的部分却保留了;本来应该放在某句某段后面的,在换行时放在了另一句或另一段的后面;在发稿时又未能仔细核对,造成段落之间、语句之间叙述、描写衔接不连贯,意思表达不清楚。

第三道环节拼版。网上拼版要求编辑对已选定的备用稿件在网上直接组版,拼成看样。由于受版面限制,一些段落,特别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在排版时未能灌入,我们俗称“掉尾巴”,而这一切是编辑一手操作的,校对人员发现有异时,容易误认是编辑因为稿件需要而特意删去的,不予重视,结果漏过检查,造成差错。

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现拼字(即电脑中没有的字,由记者写稿时拼凑而成的字),不同电脑使用的操作系统、文字排版系统,甚至由于输入法的不同,都会出现一些现拼字在原稿打印出来时是正确的,但拼版后显示的却是一个空格或另外一个字的现象。这类差错具有极大的隐秘性,极易被忽略。

另外,在承接转稿的版面上,有时会出现在衔接处多一段,应紧接而未紧接,应上接而未上接的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转稿部分版面标题与原文标题不符的情况。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比如图片说明出现图文不符,画面与文字表达不统一;版面上的连续报道或形成版面既定风格的栏头(包括栏头内数字)与实际不符等等。

道环节:付印前。一个版面,经过编、排、划、拼、校等各道环节,即将签字付印,可编辑觉得某一处再动一下更好,或文字或图片,粗看起来,仅是文字、图片移位或扩大、缩小而已,但实际上,许多报纸见报差错就出在这“最后一动”上。 

 

(据《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