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务知识考试》试卷评析

2009-01-12 16:3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报业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自我社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以创新机制为总抓手,建立了一整套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挖掘培养新人的管理机制,始终把培养和造就一批开拓和掌握最新新闻知识的人才作为提高报纸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把“新闻业务培训班”办好、办活、办出特色?既是报社实施人才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任务,也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报社的关键所在。
培训班自7月17日正式开班至今已是第六期了,先后有姚国平、张春生、张天斌、王燕、乔卫东、来祥生、高秀云七位部室主任给学员们进行专题讲座。与此同时,上个月在第五期培训班上,由培训领导组牵头,新闻研究部主办并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一次新闻业务考试。现就此次考试阅卷作一评析:
综观此次考试过程凸显出三大特点:一是态度端正,准备认真。自考试通知发布后,大家都能积极响应,认真复习准备,一时间采访、组版之余,平台工作间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有的整理课堂笔记,有的翻阅搜索相关业务资料,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严守纪律,答题认真。本次考试应到39人,除3人因事请假之外,36人参加了考试(其中有11人补考),在答题过程中,大家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各自结合自己扎实的功底和掌握的新闻知识,认真作答,考出了真实水平。三是寻找不足,再接再厉。这次考试既是一次“预习演练”,也是对培训班所授课程进行一次“自身检验”。据统计,此次考试中最高得分96.8分,最低得分73分,均分88.3分,90分以上17人,80分以上16人。通过阅卷统计出的成绩,使我们看到了培训工作中不应忽视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和新闻理论知识这两个环节,找到了学员们存在的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报社新人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造就新一代优秀编辑、记者的决心和信心。
下面就这次考试试卷进行具体评析:
第一,填空题。填空题满分15分,试卷中只有7人得满分,②、③、④、⑤新闻基本知识要素填空98%都正确,①、⑥、⑦、⑧小题都出现了不应出现的差错。如第①题是一道时事政治填空题,有几份试卷三处填空竟一错到底。第⑥题“新闻宣传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可是考试试卷中有的只填写为“舆论导向”,有的却填写为“政治舆论导向”,还有“舆论宣传导向”、“‘三贴近’导向”、“正确的导向”等等错误,在这里很有必要重申一下,新闻宣传必须牢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谈到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时特别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一论断非常深刻,发人深省。既阐明了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也为党报的舆论宣传指明了方向。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2008年,在面对南方部分省市冰雪灾害、“3•14”拉萨事件、奥运会火炬传递在少数国家遭遇“藏独分子”阻挠、“5•12”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性事件时,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及时报道、坚决反击、守土有责、正确引导、信息公开、以正面宣传为主,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好评。实践证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首要条件。第⑦小题:“新闻界倡导的‘三贴近’”正确答案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少数同志却含糊不清填写为“贴近社会”。众所周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宣传思想战线大力倡导的工作原则。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再次重申“三贴近”原则,并对这一原则赋予了新的含义。“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贴近实际,就是贴近时代,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就是要抓住生活本源,反映客观真实。贴近群众,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三贴近”原则的基本点是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提高宣传实效,创造最佳宣传效果。只有做到了“三贴近”,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第⑧小题:“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有个别同志竟填写为“报社效益”和“人民群众”,这种错误是出人意料的。为什么说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应该说,在市场经济和现存的媒体经营管理体制下,媒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无可厚非,这也是媒体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但媒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时候,绝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而且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第二大题,简答题。从试卷中的五个简答题来看,大多数同志都能将其基本观点论述到位,只有个别答题或过于太简要或有些答非所问,适当地给予扣分。具体讲,第一小题一个党报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正确答案是:1.政治理论修养;2.文化知识修养;3.专业技能修养(包括社会活动能力、新闻写作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第二小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的“五个必须”是:第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第五,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但试卷中,有的却将“五个必须”错答为“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企业家办报、艺术家办报、学问家办报以及新闻业务过硬”,还有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的前五大措施答在第二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引起我们一个深思,培训工作必须“双管齐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素质教育不可松懈。第三小题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第四小题对“安全发展”是怎样理解的基本观点是:1.安全是发展的前提;2.科学发展必须重视安全发展;3.安全发展才能促进科学发展。第五题对新闻界发生的“封口费”事件有何看法的基本观点是:1.违背新闻职业道德;2.败坏新闻工作者形象;3.虽是害群之马,但必须严肃查处,强化教育。
第三大题,改错题。10个小题中共有十处词组、成语、短句中差错、错别字需改正,遗憾的是仅这10个小题(后来补考者除外),25份答卷没有一个得满分,有的错上加错,如改正成语:“重振旗鼓”应为“重整旗鼓”,有的错改为“重震旗鼓”;“常胜不衰”应为“常盛不衰”,有的错改为“长胜不衰”、“长盛不衰”、“常胜不败”;“当即立断”应为“当机立断”,错改为“当既立断”等等。第8小题:“作为第一个法制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正确答案应将“加强”改为“增强”。而答卷中有的把“作为第一个法制宣传日”中的“作为”改为“做为”、“法制”改为“法治“,把“宪法观念”改为“法制观念”等等。第十小题“重要是新闻的生命”,应改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有的却把“是”改为“性”,即“重要性成了新闻的生命”。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多讲几句,真实是记者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探寻事实真相,每天都有记者奔波在路上。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可能发现事实的真相。据报道,为了展示一个真实的乡邮员,30多名记者跟着王顺友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走了两天的马班邮路;为了见证珠峰测高,《人民日报》社记者和珠峰测量队员并肩作战100天。 真实是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虚假新闻则是新闻的大敌。虚假新闻不仅会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还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威信。有学者指出,产生虚假新闻的根源在于媒体的商业化追求和记者的责任缺失。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是真实还是虚假,事关媒体的舆论导向,事关新闻队伍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强化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机制。 
第四大题,写作题。评判标准:标题制作10分,消息30分,评论15分,共计55分。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目前各媒体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有几个特点:一是内容真实,事实准确;二是内容新鲜,有价值;三是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四是简明扼要,篇幅短小。这次写作题的命题本意就是对大家平时新闻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及新闻业务知识的掌握作一次模拟练兵和检阅。从评卷结果来说,学员们虽然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提供的六段素材改写成一篇消息,并提炼出标题,配写出评论,实属难能可贵。这篇消息原作来源于11月16日《山西日报》A2版头条,本题中除“素材六”为新增添外,其他五个素材均为原文所有内容,只将其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做了大调换,这就是要考考大家是否能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最精彩的”部分写在消息导语中。俗话说“百人百样,千文千样”。从评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志在素材的取舍、选用上下了工夫。有的在所提供的素材基础上,择其精华部分巧妙运用,重新构思创作,很有新意。如郭璞、田青松、张玉萍、赵京红、石永辉、闫璟、韩龙、李虎威、刘静、武锡刚改写的消息比较好地穿插运用原素材和自己的创作浑然一体;李晓琳、王长波的消息导语则采用描写式的方式(也就是见闻式),使读者产生形象亲切,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高峰、卫博、赵玉峰、高娜、李素锋、张彦鹏、郭芳的消息则采用背景式(也就是叙述式)导语,即被采访者的报道曾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反响,而今仍可旧话重提,引进导语;王伟采用的是提问式导语来吸引读者眼球;贾佳、郑静、柏东丽、高洁、柴云祥、王晓丽、刘晚、孙涛、王德政、计文亚、陈华等采用的是结果式导语,这种导语就是一般多用于报道已经做完的实际工作或生产建设取得的新成就。郑丽萍和闫锐鹏二位则是在众多的素材中,挖掘其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如铁路专线建成开工,绿色生态促进绿色经济效益增长来大做文章,可以说独树一帜。
总之,消息导语虽无定法,但根据消息导语的基本特点,大家都能各自创新,在使导语写得更生动更吸引人的前提下各显神通。但一篇消息的质量如何,不要忘记主体部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还是要在工作实践中多采、多写、多看、多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更加鲜活的新闻作品。
标题制作部分: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从我们多年办报实践来看,新闻标题不仅要求新、准、实,还要巧、活、亮,精做新闻标题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前提,只有快速抓住人的眼球,诱人阅读内容,才能努力做到以标题带版面,以标题带新闻,以标题带图片。从而使我们的报纸新闻宣传主题更突出,内容更鲜活,新闻更耐读,版面更靓丽。
通过这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家在标题的制作上动了一番脑筋,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大多能按消息标题的要求:先引题,后主题(个别的还有副题)。标题内容各自根据消息主题思想概括提炼,各有千秋。确有几个贴切、出彩的标题,如:田青松《引题:栽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栖  主题:林县: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促县域经济发展》、高洁《主题:河南林县主打“招商引资”战略王牌  副题:三大基地建设呈现勃勃生机》、陈华《引题:18任书记传递绿色“接力棒”  主题:“林县精神”形成强大融资“磁场”》;不过也有虽主题相当不错,可惜缺少引题,如:《林县:绿色生态环境构筑融资“磁场”》;有的引题很好,但主题内容却拟成通讯式标题,如《引题:基地建设生机勃勃  经济发展彰显活力  主题:“林县精神”再展新姿》;有的修辞欠缺;还有的干脆误把消息按通讯来制作标题,如:《“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入县满目绿》、《“林县精神”再放光芒》等。因此,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种种不足问题要引以为戒。下面将择出20个标题让大家在现场进行编辑、改动,也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比较的机会。
评论部分:
评论是仅次于社论的一种言论形式,通常以“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也可以署名或不署名而另外标出“评论”二字。所谓新闻评论,就是根据报纸需要,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客观事物发表议论的文章。一般来讲,新闻主要用事实讲话,而言论则是发议论、讲道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公开地、直接地表明作者的政治观点、意见和主张,向读者提出希望、要求或号召。
在信息化的今天,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读者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观点。报纸评论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具有独到的、使人过目不忘的观点,但新鲜的创见并不意味着偏激,报纸评论也不能一味迎合读者。评论的写作切忌情绪化与非理性,新思想、新观点还须有理有据。尤其要扬长避短,避免出现某些网络评论不负责任进行情绪化宣泄的现象。报纸担负着引导舆论的责任,评论的社会责任感丝毫不能忽略。
在阅评评论部分中,不难看出由于大家平时很少有配写评论的机会,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言论体裁写作。因而,写出的评论往往抓不住中心论点,就事论理两张皮,不能说服人、打动人。尽管如此,也有几篇叫好的评论,如:卫博《思路决定出路》、贾佳的《打好致富基础》、高峰的《”林县精神“的可贵之处》、樊勃《只有真抓实干 才能有真政绩》、李晓琳《时代呼唤“林县精神”》、赵玉峰的《理性发展也是科学发展的条件》等,这些评论观点清晰,旗帜鲜明,思想性强,对于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所讲的就是这次考试的真实成绩和存在问题的现状,供大家相互学习切磋和交流探讨,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利再战的目的。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本着针对性、实用性的办班原则制定一整套培训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活动,努力把“新闻业务知识培训班”办成年轻记者采访路上的“加油站”。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